台灣製造業還有世界競爭力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5 月 26 日 11:15 | 分類 人力資源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灣製造業還有世界競爭力嗎?


最近有兩份關於經貿的研究報告,引起廣泛的討論與重視。與其繼續爭執到底有沒有「利多於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恐怕台灣更需要仔細研究各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消長,以及貿易趨勢的變化,來思考自己的定位、對策和全球布局。

這兩份報告,一是波士頓顧問公司(BCG)2014 年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另一份是渣打銀行的《全球貿易解析》(Global Trade Unbundled)。

BCG 報告顯示,中國雖然仍位居冠軍,但薪資和能源成本大幅增加。美國尤其受惠於能源成本的降低,生產力提高,薪資上漲有限,威脅中國的龍頭地位,兩者差距已不到 5 點。

2004 年相較,墨西哥的製造業競爭力也有大幅提升,與美國同時被點名為此次的閃亮新星。

BCG 是以薪資、生產力、能源成本和匯率作為考量製造業競爭力的因素。這四大因素在過去 10 年間的變化,已經使各國相對的製造成本結構產生巨大改變。今年的數據顯示,在全球前 25 大出口經濟體中,僅墨西哥、中國、台灣、印度、印尼、泰國和俄羅斯的製造成本低於美國。

雖然 BCG 沒有特別針對台灣進行分析,但根據主計處數據來看,過去 10 年薪資凍漲,工業生產力小幅提升,匯率相對穩定,不利因素應該大部分是落在能源成本增加上面。現在看來,未來能源成本只增不減的趨勢已定(不管廢不廢核),必須拿出對策因應。

金磚四國競爭力明顯消退

金磚四國的巴西、俄羅斯和中國,競爭力都較十年前明顯退步。巴西在過去十年,薪資翻了一倍多,兌美元匯率升值 20%,工業電力成本增加90%,天然氣成本增加近六成,但生產力卻只提升 3%。

俄羅斯的工資也飆漲 224%,自己雖然是產油與天然氣的大國,但工業電力成本竟然還飆漲 78%。

印尼和印度薪資成長也不少,但因燃料補貼,製造業成本的增加相對有限。

可以有什麼對策?BCG 的建議包括:

  1. 根據各地理區域目前與未來的需求,有效佈署製造網點
  2. 將隱性成本(Hidden Cost)考慮進來,進行全方位成本的考量
  3. 能源成本上升的國家,應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4. 進行投資時,要有長期規劃,預留未來的選擇空間
  5. 支持所有國家消弭不利於提升其競爭力的壁壘與障礙,例如經商容易度、基礎建設與反貪污改革等

無法自外於區域貿易趨勢

渣打的研究報告則顯示,新興市場在全球貿易的重要性提升,區域內貿易加溫,中國已成為自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以來,真正的「貿易霸權(Mega-Trader)」。

新興市場出口占全球比重已達 52.3%,如果不計入歐盟內部進行的貿易,則該比重達 42%,而 1990 年僅有 19%。

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市場國家之間進行的「南南貿易(South-South Trade)」比重,增加了 16 個百分點,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北北貿易(North-North Trade)」,卻衰退 20 個百分點。其中亞洲新興市場的貿易成長,領先其他區域。但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亞太所有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已是全球最大貨物出口國,也是第三大貿易出口國。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服務貿易從 1990 年以來的年均成長率為 9%,超越貨物貿易的 8% 成長率。前三大服務貿易出口國,分別是歐盟、美國和中國。印度、南韓和越南也已在推動服務出口,作為經濟成長的新動力。

渣打指出,未來各國之間的雙邊貿易與幾個大型的區域化多邊貿易如 TPP 與 TTIP 等,將提升貿易的成長。

如果區域化 FTA 成為無法扭轉的趨勢,它或許不是萬靈丹,恐怕卻是一塊不可或缺的敲門磚。

看完這兩份報告,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台灣在亞太區域當中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在國際投資者眼中,台灣有那些「隱性成本」和障礙,會令他們卻步不前?服務貿易成為各國瞄準的新市場,台灣如何去提升這部分的國際競爭力?如何把握南南貿易的區域商機?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與其繼續爭吵不休,不如捲起袖子,開始對症下藥,調養體質,為自己的競爭力做更長遠的努力。

C1398999157470
(資料來源: BCG;首圖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邱創英攝)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合作刊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