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貿易協定:複雜格局下的妥協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11 月 13 日 10: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財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美科技貿易協定:複雜格局下的妥協


11 月 12 日淩晨,中美達成一項貿易協定,將降低多種高科技產品的關稅,未來包括醫療設備、GPS 設備、影音遊戲機等在內的進口商品將會是零關稅。

如將這事與中韓 FTA 裡許多關稅政策對舉來看,我認為,這不像是中國主動的選擇,而在一種複雜政經格局下,做出的讓步與妥協。

關於複雜的政經格局,不用我說,讀者體會就行。在多個區域,中國面臨棘手的難題,背後都有美國的力量。APEC 全球政要雲集,第一夫人多多,形式上展示了中國做為大國的國力。但是若說到現狀,某種意義上,我倒覺得,這是金融危機之後,在各種經濟情境左右下,中國對美國等關鍵市場的一種示好與懷柔,等於是「發紅包」了。

真有點像是個笑話。這個中美 ITA 協議其實已經生效 16 年,其中的產品目錄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裡面許多領域,都是相當成熟,美歐等經濟體近年卻一直尋求對協議進行升級,擴大所覆蓋的產品範圍。

讓我來說,這些開放的相當部分,早已不屬於非常尖端、前沿的產品領域。如果真的是雙方互利的行動,美國應該主動鬆綁的是《瓦森納協定》裡的核心內容,而不是這些成熟的科技產品,它們已經難以稱得上「高科技」。

GPS 設備算什麼高科技?

影音遊戲機算什麼高科技?

就連醫療設備,中國也早已經有了局部突破。

接下來,如果美國沒有更為積極的開放動作,而是繼續維持這種局面:好東西一概限制,成熟商品大規模傾銷的姿態的話,我覺得,前一段經歷的「去 IOE 化」運動,也就成了一種自打耳光的行動。

那就是,中國的這場運動,當然也包括多年前的努力,不但沒能進別人的球,沒能迫使美國鬆綁科技管控,糾結一時之後,還被人倒灌許多個。

當我看到《環球時報》在那裡辯解說,APEC,萬國來朝是「黑」中國時,我就覺得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幽默。

 

 

無論之後伴隨什麼政治交易,中美這項貿易協定,確實不像是一個對等的開放協定,它會給美國創造一種傾銷機會,從而抑制中國本土剛剛有所起步的產業。

類似的還有中韓 FTA。這個看上去是互惠合作。但其中涉及的額度,以及涵蓋的細分產業與產品,韓國佔據明顯優勢。部分關鍵領域,會對中國本土剛剛有所起色的產業直接形成壓制。

就拿面板來說。韓國人一直遵循它們的《防尖端技術外流法》,主要針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與管制。三星與 LG 雖然也為中國提供面板產品,但是過去多年,它們的策略是,高端、前沿產品不會首先供給中國終端企業,更不會落地中國進行生產。它們提供中國電視企業的產品,之前是它們從臺灣雙雄裡採購來的低價產品,然後轉賣給中國企業。

當然也不止是韓國雙雄,也包括當年的夏普。幾年前炒出來的「臺灣屏」話題,核心並不是臺灣螢幕差距,而是夏普與韓國雙雄們的產品策略:打價格時,就用同行的螢幕,轉賣給中國大陸,要利潤時,就用自己的高階產品。

當然,LG 廣州專案已經落地,三星參股 TCL 華星光電也營運幾年了。但是,你要知道,華星光電、京東方,也不過是剛剛吃到中國本土終端企業帶來的福利。一旦開放,過往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當然,從一個大國的開放來說,這確實是必經的一步。只是中國的許多產業,過去一直充滿無數的民族主義情緒,它生在其中,不斷上演去 IOE 化的動作,反復糾結,最後卻在政經的功利訴求下,一下拆去自己的防禦籬笆。

我不覺得這是中國的主動,儘管我體會了一種開放的味道。比如,前不久的英特爾們參股紫光旗下晶片業務。當然,也包括三星們項目的落地。我更為真實的體會是,中國面臨的局面,雖不像 9 年前前國家副總理吳儀被美國要求刪去 18 號文所涉半導體出口退稅優惠條文那麼悲情,但是,當前更為複雜的政治環境,卻給人一種更大的壓力。

我絕非一個盲目的民族主義者,但是我很理解這種不太對等的貿易協定,尤其是當前,本土產業處於升級的當口,這場帶有傾銷味道的貿易政策,終會在未來出現情緒的反覆。

(本文獲作者 王如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screaming_monkey BY C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