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榮集團精準預測流行,默默賺錢更勝上市公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6 月 20 日 0: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旭榮集團精準預測流行,默默賺錢更勝上市公司


我們賣的是資訊、賣 know-how,不是在賣布、賣衣服。」台灣最大針織布一條龍整合廠、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身著沉穩的深灰色中山裝,卻跳 tone 搭配一雙運動鞋,他一開口說的話,就像他的裝扮一樣,強烈的衝突感,讓人一時摸不著頭緒。

崛起  一塊踩腳布賣翻天;30 年好生意  現在還在賣

但這恰恰反映出旭榮集團一年能創下近 200 億元營收的竅門──表面上是品牌代工廠,其實是品牌流行訊息的提供者;既能與工廠黑手(老師傅)博感情,也能同時管理高階國際行銷人才。就像身為企業二代、今年 40 歲的黃冠華,面對紡織業前輩,刻意用中山裝「裝老」,又以球鞋巧妙地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旭榮集團打破傳統代工生產、小廠經營的規模限制,發揮管理力提升附加價值,是台灣紡織業的隱形冠軍。

旭榮集團是愛迪達、沃爾瑪、全球最大休閒品牌 PVH 集團(旗下有 Calvin Klein、Tommy Hilfiger 等品牌)、安踏等全球知名服飾品牌供應商,最早由董事長黃信峯與總經理莊芳容夫妻共同創業,在 1975 年成立旭寬企業,主要經營布行事業,「以專有名詞來說,旭寬是織染中間商。」黃信峯的長子黃冠華說。

1990 年時旭寬開發出結合兩種紗線的布料,染色困難、但彈性極大,被大量運用在韻律踩腳褲上。旭榮老員工指出,那塊布賣到美國不到一星期,來自四面八方的買家馬上衝來台北,當時公司只有一個小小辦公室,20、30 人,卻從此打出國際知名度,老闆也累積了第一桶金。

紡織同業形容,這款踩腳布賣到翻掉,「若以 1 年產量 500 萬公斤來計算,30 年前 1 公斤就可以賺 100 多元。」甚至,因為這塊布的需求太大,還造就了台灣的包紗產業(為製作這塊布形成的特殊技術聚落),旭寬也進一步擴大整合上下游,讓供應鏈變得更完整,「這塊布對旭榮集團的意義重大,一直到現在還在賣,內部編號是 0508,就是從無到有,公司的 lucky number。」黃冠華笑著說。

2000 年時,台灣紡織業面臨出走潮,旭寬也到中國投資布廠,進行水平擴張,「台灣染整廠內的定型機,超過 10 台的非常少見,而中國上百台定型機的廠比比皆是;台灣規模雖小,但只做一件事,自然做得精,中國規模大,卻同時做十件事,市場差異化自然就會出來,從價格競爭力到商品精緻度,都是為了滿足品牌商不同需求。」黃冠華指出,後來在品牌商的要求下跨足成衣,並配合關稅政策,先後到非洲、柬埔寨、越南等地設立成衣廠,完成下游整合,形成旭榮集團。

 

擴張  對外購併連結品牌商;一條龍整合  讓客戶黏住它

但真的讓旭榮快速擴張的關鍵,是在 2007 年時,購併了當時專做沃爾瑪訂單、卻發生財務問題的美國貿易商,從此開啟了旭榮與品牌商直接溝通的管道。黃冠華指出,業務員直接面對品牌需求,立刻對應市場需求,服務力做得更完整;同業則觀察到,連一般美國當地業者才拿得到的「翻單」(因零售商熱賣而緊急追補的訂單),旭榮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但旭榮不甘維持現狀,更進一步地參與市場,決定下一季該流行什麼。

「完成一條龍的整合,讓我們從原本的生產商,躍升成為資訊的提供者。明年流行的題材,後年流行的布料,我們有高達 95% 的準確率。」究竟是誰決定流行?品牌商?還是消費者?黃冠華拋出這個有趣的想法,他認為這是一個動態的互動系統,我影響你,你影響我,但旭榮同時服務 200 多個品牌,大方向往哪裡走,一定可以聞得到。

「各品牌不敢押錯寶,也會互相探一下,都會來問我們,因此我們既是這件事情的參與者、促進者、分享者,也是一部分的決策者,更是生產者。」

黃冠華拿著一張張布卡解釋,旭榮集團每年花數百萬元,成立專門團隊在歐洲巡迴蒐集最新資訊,還結合專業資訊服務商、大型的調查機構合作,每年做兩次流行趨勢報告給客戶;例如說,研發人員認為自然風即將成為時尚,除了點出主題,還要一併提出符合這個主題的各種材質布、各種顏色,建議客戶可以做些什麼。

旭榮團隊現在已經進入 2017 年的流行趨勢討論,「你說我們是賣布、賣衣服嗎?我認為我賣的是資訊,賣的是 2017 年的流行趨勢,以及當時顏色、材質的趨勢,布、成衣都只是這些資訊的附加產品,我不是拿著一塊布、一件衣服在兜售,這是傳統的做法,早就過時了。」黃冠華指出。

旭榮每年研發出 3,000 塊新布,每半年向客戶介紹 1,000 多塊即將流行的新素材與新顏色,「你不跟我合作都不行,我的研發夠強,讓你離不開我,哪怕你覺得我貴一點點,你還是得選我,因為你不跟著我走,就沒有這些訊息。我們賣的是 know-how,純粹做布誰都會啊!」

 

優勢  每年研發 3,000 塊新布;取法國際大廠  有效整合人才

黃冠華提到一個重要觀念,跨國型企業能勝出很重要的關鍵,就在於管理,因為很複雜,誰管理得好,誰能把事情化繁為簡,誰就能勝出,「供應鏈管理是我們這個行業的核心概念,因為品牌間的競爭,並不是品牌 vs. 品牌,而是品牌供應鏈 vs. 品牌供應鏈。」但要做好供應鏈管理,對於紡織業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旭榮的經營團隊中,有只講技術、不會說英文的黑手老師傅,也有不懂技術,外文能力卻很好的國際行銷人才,為此黃冠華在參考包括台塑、通用、豐田等管理系統後,推動一套自行研發的 New Wide Way 全球管理系統,由台灣總部掌握人資、財務與資訊系統,全球各地分公司則採生產技術與管理行銷雙軌制,透過成立委員會的共治模式,得以讓天平兩端的員工發揮所長。

舉例來說,旭榮旗下的貿易公司裡,業務和管理主管組成的委員會是最高領導核心,在生產製造公司裡,生產與管理主管則是最高決策團隊,「不是一人獨大,而是兼具功能性與管理職,任何大決策必須 2 人同意才能做。」黃冠華說,現在找人變得更容易,一位同時懂技術、管理、行銷的人,自己就可以當老闆了,開一家成衣廠只要 100 萬美元就可以了;但透過這套系統可以將人才系統化,而且可以在地化。

很難想像,旭榮在非洲共有 8,000 名員工,只有一個台籍幹部,最高主管是當地人,「我是超級聯合國,new wide way 就是組織力,8 成一致,2 成因地制宜,最終目標是當總部把一個人從美國調非州、非洲調台灣時,經營管理都同一套。」對於旭榮走向全球化布局時,建立企業文化具有強大的加分效果。

 

快速  24 小時完美達陣;展現超凡競爭力

例如,旭榮有一個資訊布達系統,要求全球每家子公司的洗手間內,在每週一同步更新企業文化的小品文,最偏遠的非洲、台灣總部、柬埔寨基地都是如此,「光是做到這一點,我做了快 2 年,透過稽核小組不斷地查核。」10 幾年前時,很多小品文被撕下來擦屁股,但一次又一次查,現在已經都上軌道,小品文裡頭溝通的想法,變成一種文化,「我們這裡的管理像軍隊,非常一致。」

在雙軌的策略操作下,對外爭取客戶時,旭榮的業務團隊也能同時整合技術與行銷人員,內部共有 40 個團隊,服務超過 200 個品牌;有些品牌 1 年訂單金額好幾億元,但訂單細分為幾百張,一個顏色就只有幾十公斤,一次好幾十個顏色,「被這種訂單操過之後,服務其他品牌都很簡單了。」黃冠華笑說。

不只拿訂單,與下游供應鏈的緊密合作關係,更是旭榮發展 40 年來的最大經營價值。旭榮將每家織染的技術都分門別類,依據不同品牌需求尋找合作廠家。一位與旭榮合作超過 10 年的染整業者指出,當年多數業者都不敢花錢研發時,旭榮卻積極帶著廠商到國外,親自感受市場需求,透過保證收購量的合作模式,多年來建立起革命情感。

黃冠華說,上次有位買家從國外來公司,走進公司剛好是中午,到展示間看上一塊布,順口一提「這塊布如果做成衣服應該不錯」,殊不知這塊布已無庫存,當時負責接待的總經理莊芳容不動聲色,轉身就下了指令。

她要求織布廠以最快速的時間動手織布,針織布從紗線到成品,送到染整廠已是凌晨 12 點,染好出來已是早上 4、5 點,車縫師傅又馬上接手,一大早旭榮員工要送客人到機場時,除了遞上早餐之外,同時也附上那塊布做的衣服,讓這位採購人員又驚又喜。「這種事情只能偶一為之,但表演過一次後,他每一個地方,都會把我們註記進去。讓客人有感覺還不夠,要讓他感動,要做到這種地步。」黃冠華說。

不到 24 小時,一件從無到有的衣服完美達陣,見證台灣紡織產業優異的應變能力,而旭榮集團用管理力整合資源、全球布局,創造出 200 億元的營收規模,更代表著許多默默賺錢、卻沒上市的紡織業螞蟻雄兵,串聯起這全球無人能及的台灣紡織產業競爭力。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