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帶動 NASDAQ 再創高,原油、金礦股慘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7 月 21 日 12:3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蘋果帶動 NASDAQ 再創高,原油、金礦股慘跌


企業財報優於預期抵銷原物料類股的重挫走勢,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超越 5 月 21 日的歷史收盤新高(2,130.82 點)之後漲幅收斂,但那斯達克指數卻連三日創歷史收盤高。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 7 月 20 日終場上漲 0.08%(13.93 點)、收 18,100.41 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 0.17%(8.72 點)、收 5,218.86 點,連續第 3 個交易日創歷史收盤新高。標準普爾 500 指數上漲 0.08%(1.64 點)、收 2,128.28 點,創 5 月 21 日以來收盤新高。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0.68%(4.56 點)、收 662.50 點。

彭博社報導,美國知名對沖基金業者歐米加投顧(Omega Advisors Inc.)副董事長安霍恩(Steven Einhorn)19 日在接受「Wall Street Week」電視節目專訪時預估,美股自 2009 年以來的多頭走勢至少還有兩年的光景,因為經濟基本面仍然穩健,且聯準會(FED)的升息速度很可能會相當緩慢,這對股市相當有利。

CNBC 19 日報導,FactSet 統計顯示,標準普爾 500 指數 7 月 17 日收盤後的本益比(以分析師預估的未來一年每股盈餘來計算)來到 16.8 倍,明顯低於 3 月初的前波高點 17.3 倍。美國最近展開了超級財報週,標普 500 成分股當中最近已有 61 家公司公布第 2 季財報,其中高達 72% 的淨利擊敗分析師原先預估。

根據彭博社調查,分析師普遍預估標普 500 成分股的 Q2 每股盈餘將下滑 5.3%,減幅低於 7 月 10 日當時預估的 6.4%。

 

金價出現閃崩走勢

即將在 21 日美股盤後公布財報的那斯達克指數成分股蘋果(Apple Inc.)終場上漲 1.89%、收 132.07 美元,已連續第 4 個交易日上揚,並創 5 月 22 日以來收盤新高。barron`s.com 報導,Piper Jaffray 證券分析師 Gene Munster 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排除通路的庫存建立行動(約 100 萬支,因為蘋果決定將庫存天數從原本的 4-6 週拉高至 5-7 週)後,預估蘋果 4-6 月當季的 iPhone 銷售量應該有 4,800 萬支、年增率為 39%,略優於 1-3 月的 38% 年增率。

全球第二大玩具廠商孩之寶(Hasbro Inc.)在夏季熱門電影「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相關產品銷售創佳績的激勵下,該公司第 2 季淨利、財報皆優於分析師預估,而股價也受此帶動跳漲 6.26%、收 83.15 美元,創歷史收盤新高。

不過,能源類股在油價跌破每桶 50 美元的衝擊下走勢疲弱。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8 月原油期貨價格 20 日在全球供給恐過剩、美元走升的衝擊下走軟,終場下跌 1.5%、每桶收 50.15 美元,創 4 月 2 日以來收盤新低;盤中一度跌至每桶 49.85 美元。石油與天然氣製造商 Denbury Resources Inc.、德州石油和天然氣探勘暨生產商契薩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Corp.)聞訊下挫 7.44%、 6.12%。

金價 20 日在亞洲交易盤出現近兩年來最嚴重的閃崩走勢。Zero Hedge 20 日報導,有人在中國股市快要開盤之際,狂拋 27 億美元的黃金,導致金價瞬間閃崩 4.2%(相當於 50 美元)至每盎司 1,086 美元,創 2010 年 3 月以來新低。假如金價跌破 1,000 美元,那麼生產成本在 1,100 美元以上的金礦商很可能會乾脆停產。

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8 月黃金期貨 20 日終場下挫 2.2%、每盎司收 1,106.80 美元,創 2010 年 3 月以來新低。金礦類股聞訊大跌。全球市值第三大的金礦商紐蒙特礦業公司(Newmont Mining Corp.)慘跌 12.23%、收18.16美元,為 2008 年 10 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另外, 全球產量最大金礦商加拿大巴瑞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 Corporation)也重挫 15.7%、收 7.41 美元,創 25 年以來新低。

原物料類股在聯準會(FED)主席葉倫(Janet Yellen)預告今年會升息、帶動美元走揚的衝擊下走勢疲弱。彭博社原物料指數(The 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20 日終場下跌 1.4%,收盤創下 13 年新低。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bfishadow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