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香腸也能刷卡!金融業做不到,為何科技業做到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0 月 31 日 12:00 | 分類 行動支付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買香腸也能刷卡!金融業做不到,為何科技業做到了?


「總共××元,請問刷卡還是付現?」這句台灣人在餐廳、店舖耳熟能詳的句子,未來可能會更常聽到。因為,在未來,不僅僅是大型的連鎖通路可以接受刷卡,甚至連買路邊攤香腸或是地攤小物,都可以用信用卡付款。

將要在美國上市的金融科技新創 Square,就是致力於發展這種「隨地刷卡」模式的先驅者。甫自 2009 年創立,短短 6 年,估值就已達到 60 億美元,近來更打算公開 IPO 上市,預計募集 2.75 億美元,而 Square 的共同創辦人兼 CEO 你肯定不會陌生,就是著名社群媒體推特的創辦人多西,最近更回鍋成為推特 CEO。

其實,這波金融科技的浪潮已經席捲全球。除了 Square 之外,媒合小型私人借貸的 Lending Club,處理比特幣交易的 Coinbase,或是提供資產配置建議的 WealthFront 等都是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金融新創。

這波金融科技的革命熱潮,直接衝擊了傳統金融業。銀行開始關閉分行,大量職員被裁。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傳統銀行的獲利有 52% 來自於放貸、支付、信評和資產管理,而這些主力業務未來將面臨金融科技公司的強力挑戰,金融科技最發達的支付業務,就已經從銀行搶走了 25%。摩根大通的行政總裁 Jamie Dimon 在最近發給股東的信中,就發出了警告,「矽谷要來了(Silicon Valley is coming)」。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坐擁大筆資金,人才濟濟的傳統銀行,在這一波金融創新革命中,走得如此緩慢,如此顛簸。

曾任職於美國銀行、eBay,目前在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擔任風控主管的方俊弘認為,關鍵之一,是因為銀行業太過輕敵。

「金融創新科技都是在服務過去銀行服務不到的人,」方俊弘指出,一、兩百塊的小額借貸,單筆交易幾十塊錢的小商家,又或是幾千塊錢的資產管理需求,過去都和銀行無緣,「銀行根本瞧不起這些蠅頭小利」。

然而,金融創新科技公司抓住了這些看似無利可圖的客戶,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壓低成本,雖然每筆生意獲利微薄,但積少成多,很快就在市場上舉足輕重。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傳統銀行組織龐大,決策效率緩慢。

方俊弘以自己過去在美國銀行所見為例,公文審批需要經過層層關卡,一個重要決策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來決斷,但科技業往往是說幹就幹。方俊弘以投資新創為例,「等你決定好要投資 A 輪,人家都要開始募 B 輪資金了。」

但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文化不同。

Sharelike 創辦人鄭翰霖形容金融新創和銀行業之間的思惟,簡直就像是兩個世界,一名曾在 Yahoo 服務,後來進入銀行工作的主管也形容,「金融業的說怎麼可以這樣做,我們都會覺得怎麼不可以?」

雖然傳統銀行將受到劇烈的衝擊,但其實並不代表金融科技公司會完全消滅銀行。相反的,由於金融科技公司仍然無法取代企業貸款、大額私人理財的業務,安全性也仍然遜於傳統銀行。方俊弘預測,未來金融創新科技和傳統銀行,可能合作還會大於競爭。

延伸閱讀: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