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祭出負利率,台灣還有降息空間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2 月 14 日 0:0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日本央行祭出負利率,台灣還有降息空間


日本央行出手,祭出亞洲第一個負利率,宣示救市的決心,營造反彈氛圍。投資機會總在於反映過度的利空,以及未反映的利多,回補買盤仍有拉升動力。

今年以來(至 1 月 30 日),原油、中國股市「投降式」的大跌,拖累全球股市,VIX 恐慌指數最高一度來到 32,是今年「漲幅」最大的指數,但是比 2015 年 8 月中國股災時飆到 53,或者 2008 年金融海嘯的 89,又相對「穩定」。

 

市場 >>賺錢難、賠錢快
出現恐懼、還不到恐慌

另一方面,代表商品行情的 CRB 指數、布蘭特原油,分別下跌了 5.4%、6.81%;美國十年公債殖利率跌破 2%,殖利率下跌 14.54%,代表美國國債價格上漲,資金往安全標的移動。整體而言,市場風險情緒上升,但仍有一定的抗壓性,表現出恐懼、卻還不到恐慌的程度。

股市表現以中國深圳 A 股最慘,今年以來至 1 月 30 日下跌 26.89%,上證指數下跌 22.65%,香港國企股下跌 14.69%,香港恆生跌 10.18%;台灣加權指數僅小跌 2.31%,這樣的表現已經反映了台灣 2015 年 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僅 0.85%,為 6 年以來最差,且連同 2016 年第一季,將出現連續 3 季的經濟衰退,即使如此,台股仍相對全球股市抗跌,也是大中華最強的市場。

在國內,大家覺得經濟很悶,沒有投資機會,難道外國月亮真的比較圓?一旦把錢搬到海外投資,才知道一樣不好賺。國人投資海外基金,最喜歡新興市場,但新興市場近兩年表現不佳,股、匯、商品市場三殺,大量資金外逃;過去穩定配息的高收益債,又以美元債為最大宗,美國頁岩油企業、新興國家商品企業違約後,高收益債價格大跌,有些基金的配息已經來自本金,不可不察;還有東南亞房地產,也得面臨匯率貶值損失;中國股市更在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大題材的吹捧下,自高點下跌了 50%;過去一年,因為日、歐央行持續 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日、歐股市的看好度也高於美國,但事實上,近來日、歐股市的跌幅,比美股更重。

賺錢難、賠錢容易,避免風險重於積極賺錢,投資報酬率的預期不斷下降,已經是市場現況。然而,股市除了是經濟的領先指標,在 2008 年金融風暴後,也成為吸納大量 QE 熱錢的蓄水池,股市、商品、高收益債市的消風,已經蒸發掉十幾兆美元的市值,多過 QE 放出來的熱錢,市值及財富的蒸發,商品、食物及能源價格下跌,令通貨膨脹怪獸銷聲匿跡。

除了貨幣貶值的新興國家,例如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進口物價暴漲,多數國家物價平穩,甚至下跌,加上實體經濟需求不振,企業投資不足,例如美國企業近幾年 EPS(每股純益)的成長,主要不是來自需求成長帶動,而是來自買回自家庫藏股的財務操作──因為資金沒有新的投資去處,買回庫藏股後,EPS 反而上升,順勢推高本益比。

 

政策>>央行總裁愛說謊
只因超過市場預期才有效

當經濟衰退、需求不足的氛圍吹向市場,央行就必須出手,光是出手還不夠,市場人士精得很──重要的是「市場預期」,被市場預期的政策無效,得超出預期的政策才有效果。歐、美、日三大央行是活生生的例子。2015 年 12 月 ECB(歐洲央行)下調存款利率 10 個基點,至 -0.3%,但因為寬鬆力道不如市場預期,結果歐元兌美元不貶值還升值;接著,美聯準會升息一碼,符合市場預期,市場反映平靜無風。

今年 1 月 29 日,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宣布實施負利率,將商業銀行未來存放央行的超額準備金利率,由原先的 0.1% 調降至 -0.1%,且表示,今後若有必要將繼續調降,與他不到 10 天前才說「負利率不適合日本」,方向完全相反,讓市場跌破眼鏡,繼瑞士央行後,又一個央行總裁說謊的案例!

日本負利率一出,日圓兌美元貶值近 2%,日本十年公債殖利率 0.08%,創歷史新低。日經二二五指數上演大驚奇,先是大漲近 600 點,接著,法人傳出負利率將使銀行業存放央行利息減少 2,000 億日圓,令日經一度下跌 270 點。最後日股仍大漲 476 點,指數上下震盪 800 點,反映市場如小鹿亂撞。

對照歐、美、日央行的動作,可知市場對政策利多、經濟利空都有一定程度的預期,政府想要作多,只有超過市場預期的政策,才有效果,政策的效果在於「管理市場預期」後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是全球唯一有經驗應付通貨緊縮的國家,此次雖然只是局部實施負利率,會不會引起其他國家貨幣競貶有待觀察,但確實是為了預防通縮,不計一切代價要達到 2% 通膨率為目標。再從台灣經濟連續三季陷入衰退來看,央行還有再降息的空間,台幣也可能再貶值,兌美元匯率向 34.5 元靠近中。

 

機會>> 反映過度的利空
回補的買盤  是拉升動力

也就是說,經過 2016 年以來一輪大跌之後,日本央行出手,祭出亞洲第一個負利率,營造更寬鬆的貨幣環境,除了預示經濟景氣不好,也宣示央行救市的決心;布蘭特原油距離底部已拉出 15% 空間,只有中國股市還在掙扎;台灣股市在 1 月 29 日站上 8,000 點,距離 2015 年低點 7,200 點也有一成的距離;更重要的是,這次殺盤重心的金融股,股價從底部拉開 10% 差距,成交量同步放大,已有打下第一隻腳的味道,例如富邦金,在荷蘭保險業 Delta Lloyd、中國IPO(首次公開發行)損失衝擊下,最低曾跌至 34.7 元,但 1 月 30 日已經來到 38.2 元。

再看整個新興亞洲市場,據統計,從 2015 年 6 月至今,外資已自新興亞洲市場撤出 400 億美元,今年以來,也繼續賣超 80 億美元,金額頗大,但是別忘了,今年 5 月 MSCI(明晟)還要將 14 家中國 ADRs(美國存託憑證)全數納入新興市場及中國指數。光是現在,全球基金持有中國相關股票,相較 MSCI 權值比重還是低了 240 個基點;2015 年第三季,只有低於權值 190 個基點,金融股被減碼最多,從外資對中國的配置看,某種程度反映了市場利空,光是回補的買盤就有拉升的動力。

當然,中國在調結構的過程,一些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玻璃、金屬業等,需要長時間的去化,舊經濟中的電信、石油石化卻有機會回升,石油製品是消耗品,總有去化的時候;電信股的中國移動穩定配息,也搭上新經濟的基礎建設潮流,走勢一向穩定;至於金融股,確實看不清楚狀況,但這是主權行業,中國也不可能放手讓金融崩潰,從外資低估的情況,應有不少籌碼是流向國家隊手中。

整體而言,在 MSCI 納入中國、基金持股比重較權值低估的狀態下,包括指數、新經濟股都有反彈的空間;新經濟股還是以網路最有機會,例如外資一向支持的騰訊、百度,還有新上市的京東商城等;爭議較大的是阿里巴巴,目前避險基金放空聲浪四起,但是在 MSCI 納入前,都還有回升的機會。

財訊配圖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