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漢挾鴻海之力,搶當工業電腦老大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10 月 29 日 0:00 | 分類 財經 , 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樺漢挾鴻海之力,搶當工業電腦老大


鴻海集團旗下的樺漢今年來已宣布 3 次跨國購併,並揚言 3 年內超越研華成為工業電腦霸主。樺漢如何在 5 年內營收成長 8 倍?未來又將如何超越工業電腦龍頭的研華?

鴻海集團旗下樺漢公司日前宣布,將斥資 1.52 億歐元(約新台幣 54 億元)入股德國上市公司 S&T,取得 29.4% 股權成為最大股東。由於 S&T 也同時宣布入股德國工控大廠控創(Kontron)的 29% 股權,等於樺漢間接入股控創,形成一個三方結盟的新工業電腦集團。樺漢總經理朱復銓更放話,要挑戰全球工業電腦龍頭研華,最快 3 年內就要成為市場霸主。

比較研華與樺漢去年的營收規模,研華達 380 億元,樺漢在 110 億元,以研華目前每年都還以兩位數成長計算,若樺漢要在 3 年內超越研華,恐怕每年都需要倍數成長,除非透過快速的購併,否則很難達成。很明顯的,跨國收購已是樺漢未來稱霸市場的主軸策略。

 

郭董關愛  灌注鴻海模式

回顧樺漢的發展過程,可以回溯到 2011 年一個業界流傳的小故事。當年,有一天郭台銘與好友、前高盛證券合夥人宋學仁聊天時抱怨,「為何鴻海每年 EPS(每股稅後純益)都可達 7、8 元,但股價卻長期停在 70、80 元附近?鴻海本益比只有 10 倍,你們投資界到底在想什麼?」郭台銘還順便問了宋學仁,「你最近在關心什麼產業?什麼公司?」

當時,宋學仁回答說,「我在注意一家老牌的工業電腦公司,叫做研華。」沒想到,郭台銘竟然沒聽過研華,還問了身邊幕僚,「研華是什麼公司?」結果,幕僚向他解釋了一番,還提醒他,「總裁,其實我們集團內也有一家公司叫樺漢,也是做工業電腦的。」

一名國內工業電腦公司高階主管說,郭台銘沒聽過研華,其實應該很合理,「鴻海是一年做 3、4 兆元生意的大集團,研華當時年營收不過 200 億元,這種小生意,鴻海兩天就做完了,郭董會看不上,根本不足為奇。」

但是,經過老友宋學仁的提醒,郭台銘從此以後開始關注工業電腦的發展,加上全球又掀起工業 4.0 的風潮,老郭對這家只是集團內孫公司的樺漢關愛有加,包括責成鴻海副總裁鍾依文全力發展,要他到處拜訪同業,一方面探尋工業 4.0 機會,另外也進行多方挖角,希望趕快奠定鴻海在工業電腦的基礎。此外,原任鴻海資深協理的朱復銓銜命擔綱樺漢總經理,全力做大樺漢的營收規模。

在鴻海發展工業電腦的初期,鍾依文看過的國內外公司不下 30 家,有一度鎖定幾家國內同業,例如曾經想收購新漢,郭台銘還曾親自去新漢看了半天,但最後新漢董事長林茂昌堅持不賣,鴻海只好打退堂鼓。

在探尋收購的過程中,樺漢的擴展腳步完全沒有停下來,5 年來,樺漢從 2011 年營收只有 14 億元,5 年大增 8 倍至去年的 110 億元,把許多老牌工業電腦廠完全拋在後頭,更成為規模僅次於研華的第  2 大廠。

歸納樺漢的發展策略與成長路徑,有很明顯的三大特色。一是找到被超級大廠與小型利基廠忽略的市場縫隙;二是充分運用鴻海集團的人才與資源,發揮以小搏大的槓桿效益;三是模仿 90 年代鴻海崛起的手法,靠著購併快速擴張。

 

今年 3 次購併  快速坐大

首先,拿工業電腦與傳統筆電、手機市場來比較,過去筆電、手機訂單量都是百萬台起跳,生產廠商是鴻海、廣達、和碩這種兆元級的企業;但工業電腦訂單量則明顯小很多,從最少的 1-2 台,到幾千台、幾萬台都有,生產廠商則是中小型的工業電腦廠商。

不過,樺漢選擇切入的市場,是客戶年訂單量大約落在 5 萬至 20 萬台規模的市場,這個市場毛利較低,需要很強的價格競爭力,產能、備貨及交期等要求也比傳統工業電腦高,樺漢擁有鴻海集團壓低成本、快速出貨的優勢,正好在這個「大廠沒興趣、小廠做不來」的市場快速衝刺,攻下一席之地。

此外,充分運用鴻海集團的雄厚資源,更是樺漢異軍突起的主因。由於樺漢已是郭董欽點的重點產業,加上這幾年富士康因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事業不振,SMT(表面貼裝技術)產能空出一大堆,這些資源剛好提供給樺漢生產之用。因此,樺漢可以用很小的股本,不必做太多資本投資,只要利用鴻海龐大的產能資源,就可以快速接單生產,加上鴻海若在成本計算上稍微給點優惠,就可以讓小股本的樺漢獲利很漂亮,這項優勢讓樺漢大大加分,更讓其他同業難望其項背。

最後,樺漢也充分體會,僅靠自己的成長速度太慢,一樣要採取鴻海集團最厲害的購併策略。因此,如今樺漢的購併動能有如裝了 Turbo 引擎,不斷追趕超進度,10 月初宣布入股 S&T,已是樺漢今年來第三度發動的購併案,在此之前,年初樺漢已取得德國工業電腦大廠 Kontron 加拿大子公司 49% 股權,7 月初再宣布取得 AIS Cayman Technology Group 6 成股權,也讓近幾年購併策略較為保守謹慎的研華,也有芒刺在背的感覺。

一名鴻海集團的幹部說,對集團內任何一個事業,郭董給所有主管的指示都一樣,「只有 3 點,就是一要贏,二要快,三要省錢。」所以,接到同樣指示的樺漢總經理朱復銓,除了本身要不斷接大訂單生產外,更與鴻海集團的購併律師與團隊充分合作,加速海外購併的腳步與規模,才有機會實現 3 年內超越研華的目標。

面對鴻海集團的攻城略地甚至兵臨城下,35 年前從台灣惠普離職創辦研華的董事長劉克振、總經理何春盛,要如何抵擋「世界代工皇帝」的強力威脅?

其實,若仔細觀察,研華與樺漢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公司,研華是經營 Advantech 品牌及通路的公司,從設立的第一年就開始賺錢至今,在全球 5 大洲都設有直接銷售、服務及倉儲等據點,尤其在歐洲與中國市場的布局,更已出現明顯的品牌溢價,這種生意模式與樺漢的代工生產有很大不同。

若從毛利率來看,就可以看出雙方有明顯差距,研華都在 40% 以上,樺漢則只有 2 成多。因此,若以商業模式來看,研華與樺漢的差異,就像惠普與鴻海的差別,前者是經營品牌,後者是做代工,若以工業電腦中的 POS(端點銷售系統)產業來對比,就像振樺與飛捷的對比,前者是做品牌與服務,後者則是純 OEM 及 ODM。

 

工業電腦比拚  好戲上演

此外,國內工業電腦廠商規模一般都很小,但研華是第一個跨過 10 億美元門檻的企業,早在 2013 年,研華就已是 ABC(A Billion Company)公司,也就是營收達 10 億美元(超過新台幣 300 億元),由於生產規模大,研華在生產製造上也很早就進行完整的垂直整合,例如很早內部就設立機殼廠,從板子、沖壓等都自己做,不像其他廠商如凌華、新漢等均須向外界採購,成本難以下降。

根據業者透露,同樣一筆訂單,研華的報價幾乎等於其他同業的成本,但研華接單後仍有 4 成毛利率;此外,在客戶競爭上,很多同業都會遇到研華,但研華去找客戶時,不一定會碰到台灣同業,由此可見,研華不僅擁有經濟規模與垂直整合效益,更可以從容地挑選優質客戶以及利潤高的訂單。

近年來鴻海鐵蹄踩踏全球,帝國盛世勢不可當,如今樺漢挾鴻海之力來勢洶洶,讓所有人均深感威脅。而研華以 35 年建立工業電腦基業,至今源遠流長,也絕非省油的燈。各擁特色與優勢的樺漢與研華,未來 3 年的競爭肯定精采,值得大家好好看下去。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