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老闆密集申讓,究竟有何不滿?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11 月 12 日 0:0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上市老闆密集申讓,究竟有何不滿?


外資,已是台股最大主力。在政府有意全面調整稅制之際,投資人有必要深入了解外資及內資大戶心態,掌握市場氛圍,據以調整投資決策。

10 月底,正當媒體急著捕捉財政部長許虞哲的「減稅利多」,行政院長林全立刻說那是「失焦」,並強勢回應,重點在於調整營所稅與綜所稅邊際稅率差距太大,並解決假外資問題。看來政府已經意識到內、外資稅負差異的影響,並要出手解決假外資的問題。

外資,已是台股最大主力,無論是稅制的變動,或是投資的方向,都牽動大量籌碼的變化。在政府有意全面調整稅制之際,投資人有必要深入了解外資及內資大戶心態,掌握市場氛圍,據以調整投資決策。

外資長期鎖定
台灣 50、中型 100 成分股

統計至 10 月 27 日為止,目前台股總市值 30 兆元,外資持股 11.8 兆元,佔比高達 39%;重兵部署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像是台灣 50 指數持股高達 9 兆元市值,佔比達 47%;在目前總市值 2.16 兆元的中型 100 指數,外資也佔比達到 39%;顯見外資在台股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且靈活運用現貨、期貨操作,成為最大主力。

就操作心態而言,長期的退休基金、壽險等,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湧入,賣股套現壓力不大,新進資金、股利再投資,這些「新錢」才是投資的壓力,法人必須不斷為新錢找歸宿,雖然經濟成長很有限,但是利率太低、資金便宜,對於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本益比可以提高一些,造成外資不斷增持。

就籌碼歸宿來看,台灣人眼中拉不動的大牛,正好是上兆美元熱錢看上的標的,當只進不出的投資人愈來愈多,傳統的技術分析就失靈。「全世界最好的股票,都不適用技術分析。」壽險法人表示,例如亞馬遜、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台積電等,2009 年以來幾乎都沿著年線而上,跌破的機會不多,即使拉回或跌破年線,也都在大家認為還沒有跌夠之前,就不知不覺地漲回去了。

更重要的是,一旦籌碼被大戶鎖住,推升股價的過程就不一定會看到「大量長紅」這類買進訊號,反而是小量小紅、溫水煮青蛙,股價驚驚漲 ,台積電就有這樣的特色,也因此,外資愈買愈多;而操作較為靈活的內資,籌碼反而被洗掉了,持股比率愈來愈低。

內資股權大挪移
績優公司董監申讓頻爆大量

除了資金因素,稅制更是重要,馬政府從 2012 年開始討論、實施證所稅,直到 2015 年廢止,已經把內資搞得人仰馬翻;其後的富人稅、健保補充費,更造成內、外資稅負差異過大;加上近期又要推動遺贈稅修法,台股成交量已萎縮到 6-700 億元,即使新任金管會主委李瑞倉放話「降證交稅可研究」,股民早已不為所動,令人想到放羊孩子的故事。

事實上,內、外資稅負的差異,已造成內資大股東的大搬風,不管是信託或者贈與,都趕在遺贈稅調高之前,還搭配巨額交易、洽特定人出售股權,顯見受富人稅衝擊最大的上市櫃自然人身分大股東,股權大出走潮已經發生中,政府的確應該重視。

過去一年以來,自然人董監事的申報轉讓頻頻爆大量,大部分都是績優公司。例如食品業佳格,經營一向穩健,也未發生食安問題,但是一年來董事長曹德風及大股東孟海蒂申報轉讓的市值就高達 363 億元;還有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在次子王文潮,9 月也大幅申讓台化、南亞、台塑化股票,贈與給妻子,總市值達 133 億元。

另外傳產績優的輪胎業正新,家族一向以自然人名義持有,現在也開始巨額轉讓,包括董事長羅才仁及妻子的贈與、信託、洽特定人,創辦人羅結的大女婿陳秀雄及二女兒都進行了信託;自行車的巨大劉金標家族,也展開信託、贈與的行動。

雖然,行政院長林全挑明了要解決「假外資」,但沒有說破是提高外資的稅負?降低內資的稅?或者去查假外資的身分。實際上,現在國際資金自由流動,尤其這些上市櫃老闆都是有頭有臉的人,違法去移轉財產的機率很小,應該都是合法的手段;包括贈與的對象已經是外國人身分,或者趁遺贈稅未調高之前,就贈與到家族海外控股公司等,都在合法的範圍。

政府想要靠著確定「假外資」身分,來追稅的機率實在很低,也無法防堵此類的移轉,只要內、外資稅負差異存在,就無法避免,終極手段必須從解決稅負不公下手,也就是讓內資沒有誘因去當假外資。

稅改非改不可
觀察大戶動向  操作偏保守

若是從稅負公平的角度,政府去提高外資的股利稅,大致有兩個方向:第一、直接提高外資的股利稅,例如股利分離課稅的稅率由 20% 提高到 30%,但至少短期必然面臨外資賣股的壓力。第二、可考慮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由 17% 提高到 25%,內資取消兩稅合一扣抵額減半,但可選擇股利以 20% 稅率分離課稅,對於邊際稅率不到 20% 的人,也可以選擇將股利合併到綜合所得申報。

當然,無論是採取上述哪一種方式,大方向來看,內資大戶的股利不可能減稅太多,更何況還有遺贈稅提高的方案,和股票有關的總稅負可能還是增加。稅改的方向只是縮減內、外資差異,盡量化解內資變身假外資的誘因。

整體而言,林全推動的稅改,外資加稅的可能性還高一些。不管是外資提高股利稅率;或者營所稅率提高,形同對全體股東加稅,可以分配的 EPS(每股稅後純益)降低,股息殖利率會降一些,但至少可以縮小內、外資間的稅負差異。

其實,林全的稅改除了要解決台股內、外資稅負的不公平,更要面對國際競爭。投資香港、新加坡股票的股利免稅,遺贈稅也是零。即使去投資美股,外資身分股利稅率 30%;美國人身分也可以合法減稅,例如,美國身價最高的投資人巴菲特,最近公布他 2015 年繳稅額為 185 萬美元(約 5,846 萬元台幣);這令某位大戶非常不平,因為他的財富遠遠不及巴菲特,領台灣股息繳的稅金卻比巴菲特高,面對稅制變來變去,令人十分無奈。

總之,從林全「稅改不在於減稅,而是營所稅及綜所稅的改革,目的是要解決假外資」的言論看來,從提出稅改方案,到各方爭論,再到定案,半年、一年的時間絕對跑不掉。然而,解決內、外資股利稅負不均的稅改一定要做,怎麼做卻是一個很大的變數,牽涉內、外資大戶的決策轉折,投資人應將稅改以變數視之,心態偏保守為上。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