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還活得好好的,想顛覆它的 MoviePass 卻要倒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7 月 31 日 8:45 | 分類 財經 , 電子娛樂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電影院還活得好好的,想顛覆它的 MoviePass 卻要倒了


你可能聽說過一家叫做 MoviePass 的神奇公司,你只需要繳不到 10 美元的月費,就可以每天去電影院隨便看一場 2D 電影──就像坐大眾交通工具辦的「月票」,交固定的錢,看無數最新院線片。 

每個第一次聽說這服務的人,都會覺得便宜到不像真的。因為像在洛杉磯、紐約這樣的大城市,一場電影票價往往在 15~20 美元,也就是說,你只要每月用一次 MoviePass 就回本了,MoviePass 因此受到影迷的瘋狂追捧。

(Source:MoviePass

便宜是 MoviePass 的最大魅力。The Verge 的一名記者寫到,他自己在舊金山看了 14 場電影,只花了 30 美元,而在正常情況下這些錢只能看兩部電影。另一名 MoviePass 重度用戶也表示,儘管 MoviePass 有各式各樣的財務問題,但這還是他今年買到最好的東西。

MoviePass 是屬於我們普通、可憐背著學生貸款的人的東西。我喜歡看電影,而 MoviePass 讓我可以在想去的時候隨時都能去看,就這麼簡單。

MoviePass 有很多忠實粉絲,以至於有影迷說,如果 MoviePass 死掉了,自己也會死。

然後就在 7 月 26 日這天,MoviePass 差點真的倒了。

當天有 MoviePass 用戶發現,自己的 MoviePass 卡無法購買電影票,之後越來越多用戶湧到社群媒體吐槽,人們這才發現,MoviePass 在全美都無法使用了。

MoviePass 的客服瞬間被打爆,然後直到當天下午 6 點左右,MoviePass 才在官方網站發聲明,說遇到了「技術問題」,建議用戶稍候。

但緊接著美國媒體發現,這次崩潰根本不是什麼技術故障,而是人們一直擔心的問題:

MoviePass 沒錢可燒了!

MoviePass 在 2011 年成立,起初月費並不像現在這麼低。2017 年 8 月,一家沒沒無聞的上市公司 Helios and Matheson(HMNY)收購了 MoviePass 大部分股權,成為其母公司,之後立刻將月費降至 9.95 美元。

當天提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HMNY 表示,公司從一家對沖基金處完成一筆 620 萬美元的緊急借款,其中 500 萬用於旗下 MoviePass 公司對院線合作方的付款。如果不借款,「MoviePass 就會再次發生像週四那樣業務中斷的情況」。

也就是說,週四 MoviePass 是因為欠了電影院線的錢而被迫中斷營運。

得知真相後,不少影迷立刻表達對 MoviePass 的支持,擔心 MoviePass 會真的死掉。有網友表示,國家應該像金融危機時救助銀行那樣救助 MoviePass,還有人說應該國有化 MoviePass。

有網友開始表達對 MoviePass 的感謝,儘管知道這一切遲早會結束,但還是感到很傷心。

還有 Twitter 網友形容 MoviePass 是「階級戰爭武器」,把 VC 的錢轉移到電影粉絲這裡。

儘管借了 500 萬的 MoviePass 並沒有徹底停擺,但這些玩笑還是以悼念的口吻說出。因為更多用戶真切地感受到,MoviePass 如此廉價的服務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從針對影迷的小眾應用到「電影版 Netflix」

其實,從 2011 年成立到 2017 年被收購前,MoviePass 定價還沒有這麼低。當時全美票價平均為 8 美元的時代,有多種月費方案,但最基本的套餐是每月 50 美元。這樣,一個用戶可能需要每個月看 6、7 場電影才能回本。

當時的 MoviePass 更像針對電影院重度用戶的小眾服務。

但在 2016 年,Netflix 聯合創始人 Mitch Lowe 成為 MoviePass 的 CEO,他開始改變公司的經營思路和定位。他開始設計不同定價的服務,希望最終可將基本服務的月費降到 20 美元左右,藉此獲得更多用戶,而不僅限重度的電影院觀影者。

而 2017 年 8 月 HMNY 收購 MoviePass 多數股份後,MoviePass 徹底變激進,價格直接定為每月 9.95 美元,用戶可每天看一部 2D 電影。這一舉動讓 MoviePass 的訂閱用戶數突飛猛進,8~10 月兩個月增長了 20 萬,到 2018 年 6 月,已經比去年 9 月增長了 260 萬用戶,達到 300 萬人。

MoviePass 也開始被稱為「電影界的 Netflix」。而 2017 年也是 Netflix 開啟股價飆升創造神話的一年,MoviePass 前期的燒錢似乎也有了某種合理性:看看 Netflix 的增長,說不定 MoviePass 也能成功呢!

在這一年,Lowe 開始告訴投資人 MoviePass 未來如何走向盈利的故事:

首先,Lowe 認為,隨著訂閱用戶量激增,總有一天,MoviePass 的用戶會以普通人居多,而數據顯示,美國人平均一年只會看 4、5 次電影,因此吸引來更多會員後,整體成本就會下降。

其次,Lowe 給 MoviePass 設置更宏遠的目標是成為美國人出門娛樂的一站式平台,進而靠廣告收入及電影院、餐飲等商家合作的手續費等達到盈利。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就是如今不斷增長的會員帶來的行為數據。

我們的願景是,我們可以知道你要去的電影院周圍所有的商家,然後我們會在 App 上彈出廣告和推送,告訴你「嘿!你旁邊就有一家 Chipotle,使用你的 MoviePass 卡就可以領取免費薯片。」或「對街就有一家星巴克,使用 MoviePass 可以便宜 1 美元」。我們的目的是知道你要去哪、知道電影什麼時候開始,因此可以給你相關的推薦。

這些概念在 MoviePass 用戶大增的那段時間裡深受華爾街投資人喜歡,就像 Netflix 一樣,HMNY 的股價也曾一度飆升,去年 8 月收購 MoviePass 時不到每股 3 美元,到了 10 月最高漲到每股 32 美元,飆漲 10 倍。

與此同時,一大批模仿者也紛紛冒了出來,比如定價更低、每月只要 8.99 美元的 Cinemark Movie Club,提供雙人訂閱等更多花樣服務的 Sinemia 等。MoviePass 在去年 8、9 月時,是華爾街最熱議的話題之一。

但是,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直到如今,Lowe 的想法也還是更多地停留在「概念」階段,而看齊的偶像 Netflix 也開始在今年開始走下神壇,剩下的那一眾模仿者就更別提了。

瘋狂燒錢,每月虧掉 2,170 萬美元

想法再好,也不能永遠靠燒錢維持。Lowe 的所有願景都是基於用戶的飛速增長,但這個過程的成本卻是巨大的。

MoviePass 每賣一張票都在虧錢,從用戶收取的費用和它原價付給院線的錢之間的巨大差價,形成巨大的鴻溝。母公司 HMNY 一直在藉錢和賣股票來給 MoviePass 的業務填坑,但事實是,這個坑實在太大了。

根據 HMNY 5 月提交的一份文件,自從收購 MoviePass 以後,HMNY 每月平均虧損 2,170 萬美元現金,並且沒有好轉的趨勢。

在多次回購和反向股票分割的操作後,HMNY 的股價依然持續下跌,從收購 MoviePass 後的股價高點每股 32 美元,跌倒了目前的每股 2 美元左右,之前還一度長期維持在每股 0.5 美元。

有分析師曾經為 MoviePass 算過一筆帳,根據其建立的模型,只有當用戶平均每月只使用 1.3 到 1.4 次 MoviePass 時,HMNY 的現金流才可能是正的,但現在的情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

7 月初 HMNY 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它正在計劃透過股票和債券再次融資 12 億美元,不過,鑑於目前的狀況,不知道是否還有投資人會願意為它買單。

500 萬的借款可能會讓 MoviePass 暫時度過難關,但對於燒錢如此快的 MoviePass 來說,這筆借款又能維持多久的營運呢?

Twitter 上很多用戶已經不抱希望,開始期待下一次崩潰的到來​​。一名 Twitter 網友形容,MoviePass  這次借款 500 萬的行為,正是那種借的少反而更讓人擔心的時刻之一。「一個朋友只跟我借 40 塊錢,比他跟我借 1,000 塊錢要更讓我擔心。」

而且,為了縮減支出,增加收入來源,MoviePass 正在破壞用戶體驗:今年 4 月,MoviePass 曾停止新會員每天看一部電影的權益,改為每週只能看 4 部,但又在幾週後重新改為每天一部的方案。同時,為了證明自己能夠「引導」用戶的觀影選擇,MoviePass 曾經被爆故意屏蔽某些影片而推廣另外一些合作影片。

就在最近,又有用戶反映 MoviePass 上不能購買《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的首映票,而 MoviePass 給出的理由還是「技術原因」,這些都讓用戶感覺自己的權益隨時可能被剝奪。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Lowe 曾經一度信心滿滿地表示,MoviePass 會在 2019 年實現正的現金流。但現在看來,希望渺茫。也許他對 MoviePass 的長期願景很清楚,但目前來說,如何在短期先活下來才是關鍵。

現在看起來,MoviePass 的燒錢大戲可能很快就要迎來全劇終了。各位 MoviePass 的會員們,趕緊趁著 MoviePass 這 500 萬還沒燒完,多看幾場電影去吧,也許這才是對這個補貼觀影時代的最好告別。

(本文由 PingWest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