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需要慷慨的消費者推一把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3 月 25 日 7:45 | 分類 中國觀察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經濟需要慷慨的消費者推一把


住在中國安徽蕪湖的 44 歲教員姜蓉(Jiang Rong)一向穩控家中財務,花錢謹慎;後來手頭漸漸寬裕,買起進口奢侈品面不改色;最近,她又開始有錢不夠花的感覺了。去年,中國消費者在照顧寵物、電影購票、買車等項目的支出總額為 4.1 兆美元;但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經濟退潮的時刻,許多中國人也和姜蓉一樣,開始看緊荷包了。

蕪湖近年受跨國公司垂青,新蓋的購物商場裡出現了生意繁忙的愛迪達(adidas)、H&M 和優衣庫(UNIQLO)等暢貨店;這個 160 萬人口的城市,近年更冒出 4 家星巴克。商場離姜蓉 80 平方公尺的家不遠,她先生張靖(Zhang Jing)說:「上海的品牌,這裡幾乎都有。」

中國消費者,未來 40 年全球成長關鍵

中國的消費者支出攀高不是新鮮事,消費水準從 1970 年經濟擴張後,就開始上升,千千萬萬像張家這樣的家庭開支,過去 5 年帶來一項歷史性的轉變──2011 年消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不到 50%,但 2017 年時已提高到 54%。

自 1980 年以來,中國消費成長率首次超越出口和投資成長率;去年,貨物與服務項目,消費占經濟活動 76%,2013 年只占 47%。高盛前首席經濟專家奧尼爾(Jim O’Neill)說,中國消費者可能是未來 40 年全球成長的關鍵,其他國家都不太可能臨危受命來驅動全球消費。

如今中國房屋、重工業都陷入產能過剩的局面,消費者貨物與服務項目的增產可以提供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的基礎。但在投資新生產項目成為中國經濟成長基石之際,經濟學家預期,消費者導向經濟帶動的成長會慢些。

中國投資轉向的時間點也與中國經濟成長腳步放慢不謀而合,自 1990 年以來高經濟成長率,去年首次跌到 6.6% 低點。

試圖避免經濟「硬著陸」之際,北京對如何平衡經濟煞費腦筋:投資影響成長至巨,太快放緩的成長腳步可能會扼殺消費;但消費若維持在目前的水平(以國際標準來看仍低),投資便會形成浪費,市場缺乏需求也會拖累經濟。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教授金刻羽說:「投資依然驅動需求──創造就業條件;一旦投資停下來,經濟也就停下來。」

中國經濟遲緩不但考驗中國,也衝擊全球汽車、科技、製藥等消費商品產業。不過,美國卡內基基金會國際經濟資深研究員鮑泰利(Pieter Bottelier)說:「為了長期成長,北京可以承受短期的成長放緩。中國改變成長模式或短期的經濟再調整,從來都不是以刺激 GDP 成長為目標,而是讓成長能持續。」

姜蓉一家年所得約 9 萬人民幣(約 13,443 美元),從已開發世界水準看來,這顯示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仍屬貧窮。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姜蓉家的年收入超過中國家庭收入的中間值 68,000 人民幣,但從 23,000 美元的購買力平價(PPP)來看,仍低於美國中間值 31,000 美元。

貿易戰衝擊大,中國經濟只能靠內需撐場

不過,近年來中國家庭的收入成長速度比已開發國家快得多。根據前述中國官方數據,個人可支配收入中間值在 2011~2017 年間年成長率超過 9%。這是資金加技術使中國勞動力更具生產力使然。這種變化是就業市場各種動態變化因素促成的,2007 年勞動薪酬占 GDP 46%,2016 年升到 60% 以上。中國勞動人力下降,推升了薪資。

全球經濟成長溫吞吞,貿易不平衡的政治阻力卻在升溫,中國已無法如 2008 年金融海嘯一樣,靠海外市場需求來刺激成長,而必須放眼國內;然而,金融海嘯後在房地產與重工業表現出色的投資,如今效益已欲振乏力了。

佳富龍洲諮詢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分析家說:「中國需要著手於高報酬、可成功創造中上層消費需求的投資項目。」

中國經濟再平衡已經有所進展:去年,服務業在固定資產投資占比超過 50% 創紀錄。在消費商品企業成長之際,尤其是像華為與小米這樣的電信事業所顯示的,中國企業有能力達到以國內需求為基礎的高水準生產力。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學者拉迪(Nicholas Lardy)說:「中國依賴國際貿易的程度和亞洲鄰國不同;中國國內市場夠大,所有的經濟規模都可由國內銷售達成。」

但就在中國最需要消費者的時候,消費者卻開始謹慎起來了。身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去年車輛銷售是 1990 年代以來首次下降,銷售成長滑落8%(15年來最低),智慧手機市場也開始萎縮。

中美貿易戰造成不確定,雖然美國白宮的口氣如今溫和許多,但信用緊縮抑制了企業投資,公司破產日益增加;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汽車等大項目顯然也縮手了。在蕪湖,奇瑞汽車與安徽海螺水泥等大企業都在削減投資,蕪湖六橋的基礎建設計畫也慢下來。

以消費者為重心,有效投資才能延續成長力

然而更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對消費低迷的擔心可能被誇大了。汽車銷售下降的背後原因,往往是產業相關因素,例如購置稅優惠取消了。同樣的,零售銷售也呈現在家庭支出圖表上;在中國家庭走向富裕之際,家庭消費的標的往往服務比貨物多。

張靖表示,他的家庭收入 15% 花在觀光旅遊,女兒的教育費用則是另外一項大開支。香港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何天傑(Tianjie He)說:「我們預期今年消費成長會緩和,但會繼續超越投資,仍是經濟成長的主要推手。擔心中國消費者是擔心過頭了。」

消費者信心最近的搖擺,反映出經濟上的一個重要事實:勞工生產力的成長主要來自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投資,而去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是 1990 年代以來最緩慢,所得成長也降到 7% 以下。理論上,只要投資更有效,GDP 中的投資比率即使下降,也不致影響成長速度。

拉迪說:「超過 GDP 40% 的投資不太可能有效,太多浪費掉。增加以消費者為重心的投資往往更有效,因為以消費者為重點的多為民間企業,例如騰訊與阿里巴巴,兩者在網路與離網領域都大量投資基礎設施。」

但拉迪也警告:「如果繼續無效投資、放慢投資速率,成長就會緩慢。」中國的信用分配若不改善,他估計 GDP 成長率未來幾年可能放慢到 4%。他說:「不應太快調低投資比率,原因在此。」

全面消費成長的隱憂是:因成長不平均而使經濟被壓抑。截至 2015 年,中國社會上層 10% 掌握了中國 65% 以上的家庭財富,下層 50% 只擁有不到 10%;這種現象部分反映在中國高家庭儲蓄率,10 年家庭儲蓄率達到 GDP 25% 的高峰,但此後就開始下滑。降低儲蓄對確保經濟再平衡得以持續非常重要。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也就家庭所得與消費之間的差額提出警告,指仍有成長空間。IMF 指出:「從 PPP 角度看中國 GDP 人均,中國與巴西近似,但中國的國民平均消費卻只能與奈及利亞相提並論。如果中國的家庭消費與巴西旗鼓相當,他們的消費水準會倍增。」

高房價成禍首,舉債購屋讓其他支出縮水

經濟學家看法一致:為了支應中國的高房價,中國家庭儲蓄占家庭收入近 37%,是讓消費支出踩煞車的重要原因。在中國人所得圖表的底層,很多家庭要靠大筆借貸購屋;中國的家庭借貸接近 GDP 的 50%,主要就是因為房貸債務增加。張靖夫婦多年來一直為購屋存錢,他們 2016 年付出一筆龐大頭期款購屋後,支出提高了;而在中國社會安全網擴大下,有部分健保、有退休金可領、願意花積蓄的人,也開始對支出項目放手。

中國的所得稅只占政府歲收的極小部分,房地產稅又一直只聞樓梯響,大部分的財富重新分配發生在家庭中,而非透過財政體制。張靖的女兒張思源,有父母與爺爺奶奶慷慨解囊,願意把一些儲蓄轉到她名下;張思源這一代比較捨得花錢。

根據由奧析策略顧問公司(OC&C Strategy Consultants)進行的調查顯示,1998 年以後出生的中國 Z 世代,在中國所有家庭支出的比率為 15%,而在英、美這項比率都是 4%。金刻羽說:「低儲蓄的新消費者世代開始進入市場了,但這需要時間。」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