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一週年檢視,產能離散、研發升級是解方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5 月 11 日 10:00 | 分類 公司治理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美貿易戰一週年檢視,產能離散、研發升級是解方


中美貿易戰打了一年,愈來愈多台商體會到分散製造地點是大勢所趨。此外,練好研發基本功,更是維持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2018 年 3 月 9 日起,美國總統川普對銷美鋼鋁加徵關稅,自此川普展開全球貿易戰,至今剛好一年了。這一年來,台商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年 3 月 12 日,來到彰化大村鄉美港路上的台灣自行車製造龍頭之一美利達,廠內陽光正好,貨櫃車一字排開,一輛輛自行車正往內裝,滿了就出車。

「中美貿易大戰,有人要住院,我們只是小小感冒,」美利達副總經理鄭文祥笑著比喻。2018 年營業額,美利達創下了 258 億元的史上次高紀錄。

美利達的工廠集中在台灣跟中國,德國有個簡單的裝配線,但所有的技術和研發掌控在台灣總公司,九成以上的產值也由台灣廠「貢獻」。市場面約 42% 的營收是來自歐洲,29% 來自美洲,中國營收占 6% 不到。

當中美貿易戰開打,對中國銷美的自行車加徵 10% 關稅時,美利達當下因應之道是「轉單」,把受衝擊的中低階中國產品,移回台灣生產。

至於單價高的電動自行車,自始至終是在台灣生產,出口美國無須加徵關稅。

「我台灣的廚房還在,台灣的產能吃得下中國移回來的訂單,不需要因為中美貿易大戰,再在台灣重新蓋一個廚房(投資)。」鄭文祥說。

美利達西進  台灣母廠穩健

美利達未受貿易戰所困,所帶來的啟示是:雖然西進中國,但台灣廠沒有空洞化。

鄭文祥特別強調,美利達 1990 年代前進中國發展,但台灣從來沒有減少任何一兵一卒,也沒有任何資遣,持續投資台灣至今。「所以,當外面有事的時候,台灣還可以扮演一個母雞角色支援,」鄭文祥說。

台灣第二大輪胎廠、建大集團總裁楊銀明觀察到,中美貿易摩擦一年下來,台商圈出現一個普遍的現象,認真思考起「何處是我家」?

中國製造成本愈來愈高,加上經常遭受到歐美國家的反傾銷控訴。「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在一個籃子,真的有風險!」「做出口生意,是不是應該至少維持兩個以上的生產基地?」愈來愈多台商體會到,即使中美貿易戰將來有一天劃下休止符,分散製造地點已是大勢所趨。

台商生產基地正在「大風吹」,如何做好「產能離散」,正在成為新顯學。

譬如兩岸窗簾及家飾紡織品製造大廠慶豐富實業,將中國產能一部分移往台灣,於彰濱工業區建新廠房,申請政府「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另一部分移往越南,買了 20 公頃廠地。

聚酯纖維大廠力麗,則建立印尼海外基地,成功降低中國生產。三洋紡織閒置一年的泰國廠,可望重啟。

押寶各國  台商分散風險

碳纖維複合材料大廠拓凱,今年將啟動台灣、中國及越南三處的投資建新廠計畫,算是「多方押寶」。「我去越南設廠的目標並不是在生產上滿足客戶,而是在於整體企業風險的分散,」拓凱實業董事長沈文振說。

儘管中美貿易談判時傳利多時傳利空,電子五哥也沒停下拓展中國以外產能的腳步。和碩將增加印尼新廠;緯創加碼印度廠,而位於菲律賓蘇比克灣自由港區附近的舊廠房,在去年 12 月已正式招募約 2,500 名員工。

仁寶鎖定拓展越南廠、英業達選定布局台灣、馬來西亞及墨西哥廠,廣達則深耕台灣。新金寶集團宣佈,今年菲律賓、泰國、中國湖南等三地將擴產。

在產業鏈重新洗牌的變局中,台商最偏愛設廠的第三國,是與世界各國廣簽 FTA 的越南。

全球膠帶大廠炎洲集團,一個月的產量近 1 億平方公尺,台灣產能占 45%,55% 在中國。越南原本有廠,一度停掉生產線,中美貿易戰後,為了「以防萬一」,最近準備重啟越南舊廠,再架設兩條生產線。

此外,聚陽、建大、廣越、峰明集團、神基、國紡、遠東先進纖維、敏華、正隆紙業等,無不增加對越南投資的布局。

但當眾多企業搶進越南時,也意外帶來「副作用」。2001 年隨著客戶到北越發展、現在永福省開光工業區設廠的豐祥-KY,是來自台灣的機車零組件廠商,2018 年獲利創下新高。

豐祥財務經理高宏鎰近期發現,目前有大批中國與台灣製造業者轉進越南,已把越南勞工的薪資炒高了,也把越南工業區的土地炒貴了。

從台灣跨足越南的工業區專業仲介商、豐禾地產開發,去年承包下越南平陽省 Sikico 明興工業區中的 150 公頃,招商成績不俗,曼黛瑪蓮和二億企業簽約進駐,準備擴產,後續洽談中的還有十餘家台商。

豐禾地產開發總經理黃錠銘指出,從去年到今年,當地工業區的土地售價平均漲了 30%。

「但,越南再怎麼漲,也比台灣便宜,」黃錠銘說。以訴求「新南向產業群聚」的 Sikico 明興工業區為例,50 年的地上權租金,一坪才台幣 5,000 元,同樣價錢在台灣連農地都買不到。

中美貿易戰一週年,若要說給台商所上的一堂課,其實主題很老掉牙:投入研發,功力升級。

上銀重研發  無懼環境變化

以上銀科技為例,為達到集團未來營收 600 億元目標,這家線性滑軌和滾珠螺桿大廠積極啟動全球布局。

上銀的布局可說多國並進。中國蘇州廠二期新廠,表定 2019 年動土;在義大利租廠 5 年,準備購入現成廠房,可望年底前投產。英國廠也要另外買塊新地擴建,預計 4、5 月搬遷;德國廠擴充設備並持續購地,日本廠隨著營業額的成長,亦將買地蓋廠。

至於台灣,同步計劃興建嘉義大埔美二期新廠。分散產能的布局,可以彌補貿易戰火下、中國生產的不確定性。

跨越多國擴廠,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有一套獨特的「跨國上進學」。

「我們跟一般的台商外移不太一樣,」卓永財說,上銀在國外設廠時,也會同時與該國的研發優勢進行策略聯盟。例如在德國,上銀與包括紐倫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等 6 所大學及德國國家實驗室合作。以色列廠不只製造,也投入控制系統的研發。

再像投入智慧製造至關重要的五軸機,關鍵就是要力矩馬達結合設備,亞洲現在只有兩家公司真正能量產,一是日本的發那科,另外一個就是上銀。

卓永財回想,力矩馬達其實是源於上銀的莫斯科實驗室,當初會投入,是2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從三星手裡接下。

「我們只靠台灣,是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卓永財說。

中美貿易戰若帶動台商回台投資,卓永財認為,純代工製造回到台灣也會有問題。「中期來講,回台的製造業一定要轉型升級,」卓永財指出,中國還是會大力發展「智慧製造」,如果不升級,台灣製造業很快會面臨來自中國的競爭。

不管遷廠到哪裡,只有產業升級提升競爭力,才是王道。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為美利達副總經理鄭文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