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市場冷風颼颼,中國青年從率性跳槽變不敢辭職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0 月 24 日 19: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人力資源 , 職場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就業市場冷風颼颼,中國青年從率性跳槽變不敢辭職


今年對中國就業者來說,可能冷風颼颼。和過去許多職場人藉跳槽提高身價不同,「千萬不要辭職、一定要找好工作才能離開」成為許多人的心聲。

「穩就業」是中國今年 6 項經濟穩定政策之首,在全國有超過 7.76 億就業人口、每年有超過 800 萬名大學和大專畢業生的情況下,保住就業率某種程度比保住 GDP 成長率更重要。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中國 9 月的城鎮失業率是 5.2%。

中央社記者採訪幾名 30 歲上下、不同職業的工作者,看一般小市民如何感受到就業市場的變化。

人資現身說法:找一個人,做 1.5 到 2 個人的活

小伍工作資歷 9 年,其中有 3.5 年是在網路金融業,擔任業務部門的人力資源專員。他找工作的經歷和這個行業「由紅翻黑」類似:員工高薪、公司在政策規範下經營困難、公司縮編或倒閉、員工想找跟過去一樣高薪的工作變更困難。

2018 年中,他離開這個職務時的月薪是人民幣 1 萬 8,000 元(約新台幣 7 萬 7,400 元)。由於網路金融比傳統金融業工作節奏更快、業務部人資承擔的責任也不同,他說,薪資會比傳統金融業的同職務高出 30%。

在離開上一份工作後,他花了 5 個月才找到現職,「可見經濟形勢有多差」。小伍投了超過 500 份履歷,包括大企業和小公司,最後面試了三十多家,有 4 家錄用他。但因為薪水達不到心中期待,最後這 4 家他都沒去,另外再找。

過去,小伍不到兩年就會換一個工作,其中有兩次都是因為從經營數據看出「公司不行了」,因此先主動跳槽。現在,周遭經常聽到有人說:「你千萬不要辭職」或「一定要找好工作才能離開」,小伍表示,以前很少人這麼說。

站在人資的角度,他發現,公司現在是「找一個人,做 1.5 到 2 個人的活」。人資的工作也產生變化,以前忙著招人,現在不招了,很多活動也不辦了,「能做的事變少」。不過,小伍說,每個地方的人資狀況仍有不同。

阿里巴巴評鑑變嚴格:以前給機會調整,現在直接叫你走

中國網路公司歷經 2018 年底的裁員潮和今年爆發的抗議「996」高工時(朝九晚九,每週工作 6 天),光環褪色不少,但部分職缺因薪資比台灣高,對台灣人依然有吸引力。

來自台灣的小瑜,在網路巨頭阿里巴巴從事資訊設計工作 4 年,2018 年 10 月離職,當時她認為工作上的學習和升遷都面臨瓶頸,加上結婚,於是決定先休息。

今年 6、7 月,她上網看有無網路公司方面的工作,發現職缺變少。據小瑜了解,今年阿里巴巴對員工的評鑑變得更嚴,「以前還會給機會調整的,現在可能直接叫你走」。

景氣變化是否也影響了台灣年輕人前往中國的意願?小瑜的觀察是,「一直有人從台灣來(阿里巴巴),但回去的人有變多」,這些回台或轉赴其他國家的人,通常是有更好的機會。

站在科技前端的白領感受到景氣涼意,傳統服務業的員工就更沒有優勢了。一名中國媒體從業人員說,他的妻子在一家開了十幾年的服飾店當店員,最近屢創日營業額新低,更曾經連續一週在值班時間內,一件衣服都沒賣出,這是過去沒有的現象。即使公司到商場辦特賣,生意也不好。

中國民眾對未來有不確定感,消費變得保守

這並非特例。根據人民日報,2018 年的服裝銷售量比 2017 年少了 178.5 億件,年降 24.8%。2019 年上半年,各項消費支出中,衣著消費的增速是最低的,服裝消費的比例也在下降。面對經濟壓力,一般民眾縮減開支可能就從少買一件衣服開始。

為了降低民眾負擔並刺激消費,中國今年大推減稅政策,前 3 季個稅收入降了 29.7%,但內需卻沒有明顯增加,前 3 季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年增率僅 8.2%,7、8、9 月甚至低於 8%,而 2018 和 2017 年全年分別是 9.0% 和 10.2%。

有分析指出,民眾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包括對自己或家人可能會失業的疑慮,消費因此變得保守;加上房價太高買不起,想投資但沒有收益好的產品,手邊有餘錢寧願儲蓄。

(作者:張淑伶;首圖來源:Flickr/Maxime Guilbot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