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德意志銀行大裁員,負利率大刀揮向歐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10 日 8:45 | 分類 人力資源 , 國際金融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滙豐、德意志銀行大裁員,負利率大刀揮向歐洲?


當銀行放款利率趨近於零,當歐洲大型銀行相繼宣布大舉裁員,我們不禁要問,負利率風暴是否將席捲歐洲?銀行經營者又該如何接招?

總資產高達 2 兆 5 千億美元,排名歐洲第一、全球第七大銀行的滙豐集團(HSBC),在 10 月初宣布裁撤 1 萬名銀行員工,這個決定令人訝異,因為僅僅在兩個月前的 8 月 7 日,當時的執行長范寧(John Flint)才提出裁員 4 千人的計畫,隨後范寧就在香港反送中的衝突中向董事會自動請辭,他的職位由老將祁耀年(Noel Quinn)代行,顯然營運壓力急遽升高,代班執行長竟然在短短兩個月提出兩次裁員計畫,前所未見。

然而,滙豐還不是裁員人數最多的金融機構,在此之前,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在 7 月決定要砍掉 1 萬 6 千多名在美國、英國、德國的員工,德意志銀行原本員工人數 9 萬 2 千人,幾乎等於 6 名現任員工就有一人得捲鋪蓋走人;相較之下,滙豐有 23 萬 5 千名員工,裁員比例遠比德意志銀行要低得多。

滙豐、德意志銀行都是資產雄厚的龍頭大行,他們只是 2019 年金融業大裁員潮的一部分,還有一堆英國、西班牙、法國的銀行宣布幾千人規模的裁員,連剛剛從災難中走出的希臘也未能幸免,希臘國家銀行宣布的裁員人數高達 1,700 名。根據彭博資訊的統計,到了 10 月中旬,全球銀行正式宣布裁員的人數,累計已經超過 6 萬 8 千人。

經濟衰退比政府統計嚴重

2019 年銀行大裁員潮有個特色,即使是滙豐、德意志銀行這種據點遍布全球的金融機構,裁員也集中在歐洲,累計全球將近 7 萬名裁員計畫中,歐洲員工比重高達 9 成,這顯示了兩個重要訊息:第一,歐洲經濟衰退的問題,比政府統計的還嚴重;第二,歐洲是全球負利率最嚴重的區域,可能已經威脅到銀行的經營基礎。

「負利率」是人類經濟活動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過去鮮少出現,這波歐洲全面負利率,則是剛剛卸任的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的傑作。

2008 年金融海嘯後,歐洲發生歐豬五國財政崩潰危機,之後希臘倒債更一度成為威脅全球金融安全的焦點,德拉吉在 2011 年 11 月接任歐洲央行總裁後,一次又一次加碼超級寬鬆政策,雖然成功平息政府倒債危機,卻在 2014 年將央行的指標利率打到 0% 以下,隨後日本央行跟進,全世界現在有超過 6 億人口、將近四分之一 GDP 的經濟體,泡在負利率的地下室裡。

負利率對商業銀行的營運衝擊到底有多大,是當今經濟學家與金融業者最關心、卻還找不到確切答案的課題。常識的判斷是,當銀行放款利率趨近於零,商業銀行存放款利差被壓縮到薄如紙張,就可能會發生利差收入無法支付薪資、租金等固定成本的問題,這正是迫使歐洲各大銀行裁員的關鍵因素。

但是,央行與銀行在持續 5 年的負利率環境下,已經發展出多種因應策略,歐洲央行採行「雙層準備金率系統」(two-tier system),對利率為負數的存款,免除銀行提撥準備金,減輕了銀行的負擔;歐洲各銀行的獲利也沒有太顯著的衰退,大裁員顯然是為了因應長期負利率的預防性政策。

極低利差下仍能創造收益

在進入實質討論之前,在此還是要對負利率做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負利率」其實有多種意涵,最常見的是銀行存款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存款戶的購買力被物價上漲侵蝕;其次,是中央銀行使用超級寬鬆政策,使得債券市場的交易、甚至發行利率跌破 0%;第三種是央行存款準備金率是負數,逼迫商業銀行將資金從央行轉移至貸放市場,目前全球面臨的負利率,即屬於第二與第三種型態的混合;最後一種,則是商業銀行存款牌告利率全數為負數,這種情況即使在目前最嚴重的歐洲也極為罕見。

在極低利差下,金融機構並非毫無對策,仍然能夠藉著擴大資產負債表,設法增加放款、提高手續費收入,加上投資股票、債券獲利來創造利益。低利差的經營策略在今年台灣各大金控公司獲得證明,截至 11 月 9 日,除了富邦金控之外,共有 14 家金控公司公布自結獲利,累計前 10 月獲利高達 3,161 億元新台幣,首度突破 3,000 億元大關。這是台灣金融機構前所未見的獲利高峰,距離年底還有兩個月,多家金控公司今年勢必創下獲利的歷史新高。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 10 月底發布的研究報告《歐元負利率是否傷害銀行獲利能力》(Do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in the euro area hurt bank profitability?)指出,負利率與銀行獲利之間的互動關係複雜,例如在央行將指標利率調降至負利率後,商業銀行為了避免存款大量流失,可能對企業或個人的大額存款仍然給予正利率,商業銀行如果長期維持這個經營策略,當然可能對獲利以及資本累積造成傷害。

OECD 經濟研究處的報告顯示,負利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會因為銀行自身經營策略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銀行因為資金來源的差異、帳上不良放款餘額的高低以及擴增放款的能力,在負利率的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

但是報告也提醒,如果央行的負利率政策長期持續,最終會來到「利率拐點」(reversal rate),過了那個點之後,負利率環境的衝擊會超越所有銀行個別的因應策略,超過放款擴大彌補利差的能力,最終全體銀行仍然必須面對衰退的環境。

研究報告的結論是,雖然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負利率會導致銀行獲利能力(rate of return on total assets,總資產報酬率)下降,卻不能排除長期維持負利率最終的負面衝擊。而銀行面對負利率所採取的各種策略,包括裁員等縮減成本、擴大手續費業務等,顯然是避免獲利衰退所必須採取也相對有效的措施。

IMF:超低利率是長期現象

雖然商業銀行對於零利率環境還能因應,「資產價格風險」卻不斷升高,極低的利率迫使擁有大量現金的投資人追求稍微較高的收益,股票市場本益比因此大幅上揚,債券價格則來到前所未見的新高。特別是對於必須追逐名目報酬率、以各種指數做為績效評比的專業投資機構,將投資人的巨額資金投入在風險更高、流動性更低的資產,或是透過快速擴張的財務槓桿來追逐較高的名目報酬率。

市場集體擁抱高風險、高槓桿、高收益率資產的結果,使得資產價格的波動性大增,金融市場的風險驟然升高。今年 9 月 17 日,美國金融機構往來的短期附買回利率突然飆升到 10%,迫使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進場注資數百億美元,緩和市場資金緊縮。美國聯準會(Fed)已經有超過 10 年未曾干預市場,在聯準會持續降息、全球貨幣供應氾濫的大環境下,華爾街竟然出現資金緊俏、金融機構周轉困難的意外,而且持續十天高燒不退,正是零利率對金融安定潛藏威脅的重要訊號。

國際貨幣基金(IMF)在 10 月提出《全球金融安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以「更低、且更久」(Lower and Longer)為題,探索在長期超低利率的環境下,如何因應金融市場的風險升高危機。IMF 的報告怵目驚心,在針對 29 個對市場安定有重大衝擊的大型經濟體(Systemically Important Countries)進行風險測試的結果,在監管較為鬆弛的企業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竟然瀕臨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期的警戒線。

IMF 的警告非常明確,資產價格在超低利率環境下的劇烈波動,監管較為鬆弛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與企業,槓桿倍數大增,而這些都是商業銀行的客戶,一旦出現系統性的信用風險,對於銀行體系將帶來難以控制的局面。商業銀行固然可以藉由擴大放款、提高手續費收入、裁員降低成本等手法來因應負利率的風險,但是,真正的威脅來自資產價格波動,這正是負利率時代,銀行經營者最大的挑戰。

(作者:乾隆來;本文由《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Matt Buck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