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漲 167%!NVIDIA 資料中心收入首次超過遊戲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21 日 13:50 | 分類 GPU , 伺服器 , 財報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大漲 167%!NVIDIA 資料中心收入首次超過遊戲業


NVIDIA 19 日公布 2021 財年第二季財報,顯示第二季收入創 38.7 億美元新高紀錄,超過去年同期 25.8 億美元,增長 50%,較上一季 30.8 億美元增長 26%。

值得注意的是,資料中心收入為 17.5 億美元,是去年同期收入 6.55 億元 2 倍多,超出分析師平均預期的 17.1 億美元。同時 NVIDIA 長期主要營收來源,遊戲顯卡業務本季收入為 16.5 億美元。

部門 2021 Q2 同期增長
資料中心 17.5 167%
遊戲 16.5 26%
專業視覺 2.03 -30%
汽車 1.11 -47%
(單位:億美元)

這是 NVIDIA 資料中心業務收入首次超過遊戲業務。這現象是否代表資料中心市場更有前途?未來資料中心會超過遊戲顯卡成為 NVIDIA 的第一大業務嗎?

資料中心營收反超,Mellanox 貢獻大

財報顯示,NVIDIA 上一季資料中心領域取得多項好成績,包括與全球伺服器製造商共同推出超過 50 個搭載 NVIDIA A100 的系統;全球最快超級電腦 500 強,三分之二都搭載 NVIDIA 產品;發表 NVIDIA Mellanox UFM Cyber-AI 平台等,還包括最新 MLPerf 基準測試,NVIDIA 打破 16 項 AI 效能紀錄。

而 NVIDIA 資料中心的成績,與收購 Mellanox 密切相關。

今年 4 月,NVIDIA 以 70 億美元完成收購 Mellanox,也是 NVIDIA 成立以來最大筆收購案。

Mellanox 是為伺服器、儲存和超融合基礎設施提供乙太網路交換機、晶片和 InfiniBand 智慧互連解決方案的大量資料中心產品公司。據悉,世界一半以上最快超級電腦和許多領先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都是用 Mellanox 的產品,InfiniBand 互連技術和 Ethernet 產品線占絕對優勢。可見 Mellanox 在資料中心領域有巨大潛力。

「隨著全球頂級雲端服務提供商和伺服器製造商都在加速部署 NVIDIA 加速計算,全新 Ampere GPU 正全速前進,雲端資料中心需要高速網路拓展人工智慧服務,推動 Mellanox 業務量激增。」NVIDIA 首席執行長黃仁勳說。

第二季剛好是 NVIDIA 完成收購 Mellanox 的第一個完整財季,NVIDIA 首席財務長 Collette Kress 在電話會議表示,「第二季營收 Mellanox 貢獻約 14% 總收入和超過 30% 資料中心收入,且是本季 NVIDIA 幾種主要新產品的關鍵。」

NVIDIA 收購 Mellanox 後,進一步推動資料中心收入增長。

遊戲市場仍火熱,有望在第三季創紀錄

儘管 NVIDIA 今年稍早宣布最新基於 Ampere 架構的伺服器產品,資料中心領域突飛猛進,但身為以 GPU 成名的公司,資料中心銷售額反超遊戲市場可能只是暫時。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分析師 Vivek Arya 預估,Sony 和微軟即將推出的下一代遊戲主機將開啟 GPU 升級的超級週期,目前只有 9% PC 遊戲玩家 GPU 可滿足即將到來的效能需求,因此遊戲主機大規模升級將推動 NVIDIA 遊戲顯卡銷售增長。

據 Kress 說法,一般遊戲更新週期約 3 年半,預計遊戲玩家數量將增長約 25%,遊戲 PC 和任天堂遊戲主機在假期銷售量增長 0.23%,遊戲市場有望第三季超過資料中心銷售額,不過資料中心與遊戲市場可能旗鼓相當。

黃仁勳表示,除了大量增加的遊戲主機,COVID-19 大流行帶動更多人玩電子遊戲,遊戲成為世界最大的娛樂媒體,「我們預計下半年遊戲會非常強勁,這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遊戲季節」。

此外,NVIDIA 將於 9 月 1 日發表下一代基於 Ampere 的 GPU,傳聞首次採用 GDDR6X 記憶體的 RTX 3090 顯卡很可能是發表會的明星產品。

這意味著比起第二季,第三季資料中心總收入占比將下降,NVIDIA 將繼續在遊戲市場占領高地。

小結

NVIDIA 資料中心持續增長似乎代表 NVIDIA 的業務重心正從遊戲顯卡轉向資料中心,但據 NVIDIA 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法,遊戲和資料中心處於「競爭」狀態,兩種晶片同樣重要。

儘管疫情影響 NVIDIA 的專業視覺和汽車平台業務,但 NVIDIA 正在遊戲、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和自動機器推動的新工業革命浪潮中前進。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