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灣對金融科技的認識,逐漸從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延伸到金管會正在研擬規範的 P2P 網路借貸,以及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隨著科技逐步改變台灣的金融環境和流程,PChome Online 董事長詹宏志認為,現在的銀行,就像是有執照的計程車,但未來的金融服務有沒有執照不是重點,誰提供平台才是關鍵。「銀行的 Uber 時代來了」。
只要是收費的項目,就有變革的可能
PChome Online 董事長詹宏志 11 日在《數位時代》舉辦的「金融科技大未來高峰會」論壇上表示,過去 20 年,他以一個網路業者的旁觀視角觀察金融業。在 1996 年,當美國的折扣經紀商(Discount Broker)E-Trade 上市時,他發現網路對金融服務手續費開始造成影響。透過 E-Trade 在網路下單的手續費不只較低,E-Trade 的執行長甚至曾預測,未來有一天,網路下單將不再需要收費。
「我認為折扣經紀商 E-Trade 在 1991 年的出現是金融科技的起點。」詹宏志引用 Amazon 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所言:「你的毛利就是我的機會。」他解釋,就像 E-Trade 讓一部伺服器取代了兩萬名營業員的成本,改變了下單的手續費。未來金融業的毛利所在,也就是所有金融業「收取手續費」以及「賺取利息」的項目,都將因為科技而產生變革的可能。
於是從 1991 年「折扣經紀商」的出現,到後來 1998 年 Paypal 的誕生改變支付流程,再延伸到理財、人工智慧理財、平台借貸、群眾借貸(P2P 網路借貸)、貼現、募資、外匯、以及貨幣等各種金融環節,最後甚至改變所有的實體金融。詹宏志認為,「所有的實體金融都將有網路服務的版本」。
「沒有金融科技這回事」
然而,雖然科技可以為上述的各個金融環節帶來轉變,詹宏志卻表示,「並沒有『金融科技』這回事。」
他解釋,沒有一種科技叫做「金融科技」。就像把高等數學應用在金融上時,不會稱之為「金融數學」,現在所謂的「金融科技」所用到的技術,都只是這些技術應用在各個場域的其中一種。因此,金融服務的業者,如果去追逐某一種金融科技類型,意義並不大。
「銀行業者應該要從網路的架構出發,重新想像一個銀行,而不是只想怎麼把服務放到網路上。」詹宏志認為,未來的銀行業可能是「 Uber 式的銀行」,把需要金融服務的個人和企業,和擁有金融工具的法人和個人連結,甚至是「直營的網路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的購物中心」,或所有 C2C 或 P2P 的金融平台。
「金融監理」也將成為重點,詹宏志認為,好的金融監理環境會吸引金融移民前來。特別是當像比特幣這樣沒有國家主權的貨幣存在,國界可能變得模糊,金融監理的位置不只會改變,甚至因為國界的模糊,不同國家的金融監理環境之間也會形成競爭。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