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專不會告訴你的 B 股基金真相:每年多 1% 分銷費用,長期績效差很大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5 月 12 日 16:0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理專不會告訴你的 B 股基金真相:每年多 1% 分銷費用,長期績效差很大


「什麼?連公股行庫為了衝刺財富管理部門的手續費收入,也要開始加強賣 B 股基金!」一名境外基金業者透露了來自銀行銷售通路的最新策略。對於熟悉「B 股基金」的人來說,這種經營策略,擺明了是要慷投資人之慨,因此對公股行庫也下海買 B 股直呼不可思議。

所謂「B 股基金」,不是指投資陸股B股的共同基金,而是手續費後收型基金的泛稱。一般來說,投資人在銀行通路申購基金,都要先付手續費,通常股票型基金的手續費是 3%、債券型基金 1.5%,但銀行理專都會給予折扣,約要付出 5 折至 3 折,但總是一筆費用。

「還沒有開始投資,也不保證一定獲利,就開始付手續費」的投資觀念,持續挑戰著台灣人的投資習性;於是,同一檔基金依不同收費方式區分的基金級別,應運而生。

 

長期投資  比較能賺到錢?

一般來說,A 股的基金級別屬於手續費前收型基金,B 股即為手續費後收型基金,各基金公司的制度不同,基金級別不一定全用 A、B 股標示,也有用 X、Y 區分,都是用來區分不同的手續費收取方式。

根據 B 股基金的規範,投資人申購時,雖然標榜只要持有滿四年就不用手續費,若持有未滿 1 年就贖回,得扣基金淨值 4% 的手續費,此後逐年遞減的方式收取一定比例的贖回費用,未滿 2 年扣 3%,未滿 3 年扣 2%、未滿 4 年扣 1% 等,直至第 5 年起,才不需要負擔額外費用。有些 B 股基金的遞延年限是 3 年,規定各有不同。

因此,理專在向客戶介紹B股基金時,「長期投資」是最常運用的詞彙,「反正基金都要長期投資,不如先省下前收的手續費吧。」理專說,長期投資比較能夠賺到錢,比較符合客人的利益。但,真的是這樣子嗎?

表面上,B 股基金較有利於長期投資,最適合以配息收益為主的債券型基金,但銀行通路與基金業者沒有強調的是「每年最高 1.5% 的分銷費用」,隱含在基金淨值裡扣抵。

分銷費用,即為基金業者的銷售費用。投資人在申購 B 股基金時不用支付手續費,其實是基金業者先幫投資人墊付,再逐年用分銷費用賺回,只有投資人提前贖回,才需要支付手續費。

由於基金業者等於先墊付原本應由投資人支付的手續費,整體費用甚至比手續費前收型基金 A 股的收入還高,對於想要衝刺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的銀行業者,B 股等於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寶藏。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原本沒有手續費後收型基金產品的境外基金業者,會受到公股行庫主管「設計 B 股基金」的業務要求。B 股基金的申購多以債券型基金為主,隨著全球股市的熱絡,公股行庫對於新產品的要求沒有那麼急迫,但基金業者對於連公股行庫也要全力衝刺手續費收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銷費用  羊毛出在羊身上

最重要的是,由於分銷費用制度的設計,投資人等於每年不知不覺多了一筆額外費用,對於績效表現很不利。從《財訊》的績效整理可知,市面上幾檔台灣人持有規模較大的債券型基金,都有 B 股基金績效不如 A 股基金的現象。

以台灣人持有最多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B 股短期的績效表現就比 A 股差,若持有時間拉長,更為不利,5 年績效相差 6.68%、10 年的績效更可以相差 19.83%。若以 1 年 6% 的配息率來計算,持有 5 年就相當於少了 1 年的利息、持有 10 年約等於少了 3 年的利息,差距不可謂不大。

B 股基金因有分銷費用,除了績效表現較差,理論上配息率也會比 A 股基金差。若是兩者配息率皆維持相當水準,最好要探究箇中原因。

以台灣人持有比重超過 7 成,自 1 月底暫停交易的 NN(L)環球高收益基金為例,雖然手續費前收型的 X 股與手續費後收型的 Y 股基金的配息率都相當,但 Y 股因內含分銷費用,根據基金公司網站顯示,利息佔配發本金的比率會較高,持有後收手續費基金,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見得有利;長期下來,兩者總報酬率的差距也會拉大。

金管會雖然要求銀行銷售後收型基金時,業者應充分揭露相關費用,事實上,銀行大多是對於遞延申購手續費的計算標準用大字體揭露,但有關於「B 股或 Y 股分銷費用,年費率在 0.45% 至 1.2%」的事項,卻只有用極小的字體標示,投資人很容易忽視這項隱含費用。

由於投資人大多不願意支付遞延手續費,使得 B 股基金較能「長期持有」,也較能夠留住大錢,對於基金公司與銀行的業績都很有幫助,這使得很多基金公司願意咬著牙在初期花較高的成本,卻可以讓基金規模快速增加或留住既有客戶。

在銀行通路裡,既有的業者常會有專案配合方式,提供銀行銷售獎勵,通常是針對特定 B 股基金提供每百萬有 3,000 元的獎勵金。另有新進的基金業者則採取主推 B 股基金的方式快速崛起,像是成立才 3 年的路博邁投顧,因主推後收型手續費基金的策略奏效,成功讓整體基金規模快速增加,就很受到矚目。

總體來說,B 股基金可以讓銀行增加手續費收入,也可以讓基金公司衝刺基金規模,卻不一定是投資人的最大利益。

B 股基金的設計雖然是源自於國外,但因收費結構複雜,容易引起消費糾紛,近年來很多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都不再販售,香港市場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後,B股基金幾乎絕跡。

 

專家忠告  永遠不要買 B 股

10 年前,境外基金在台灣剛引爆熱潮時,B 股基金曾經很風行;金融海嘯後,台灣的一線財富管理銀行寧願靠著本身的研究與服務能力,讓客戶彈性交易反而可以增加更多的手續費收入,不再賣 B 股。

反倒是發展較晚,或希望加大手續費收入大餅的二線財富管理銀行,希望能像一線銀行達到 3 成獲利來自手續費收入看齊,又開始把眼光放在 B 股身上。由於金管會未公布台灣人持有 B 股基金的確切數據,業界只能推估,台灣人持有境外債券型基金 1.7 兆元中,約有 3 成是 B 股基金。

基金業者分析,銀行業者的獲利來源一是利差收入、一是手續費收入,台灣在低利率、游資充斥的環境下,傳統銀行業務的利差收入有限,銀行獲利卻可以屢屢創高,應與財富管理的蓬勃發展高度相關。

金管會近期雖然已口頭指示投信投顧公會研究,手續費後收型基金「到期」後,可自動轉手續費前收型基金的機制,顯示已注意到 B 股基金的問題。對於投資人來說,或許一位美國資產管理公司銷售主管「Never B」(永遠不要買 B 股)的叮嚀,才是最好的忠告。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