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利率得花 10 年才能升至 1%?舊金山 FED 報告藏玄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8 月 30 日 13:15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美國利率得花 10 年才能升至 1%?舊金山 FED 報告藏玄機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FRBSF)經濟研究部研究顧問 Kevin J. Lansing 29 日在官網發表報告指出,實質(經通膨因素調整後)自然(不鬆不緊)利率是貨幣政策相當重要的參考指標。

這份報告顯示,如果 GDP 潛在成長率與自然利率之間的歷史統計關係沒有生變,2% 的長期經濟成長率意味著長期自然利率大約是在 1% 左右。

自然利率目前預估約在接近零的位置,隨著實質 GDP 回升至長期潛在水準、自然利率預料也將會在未來數年內緩步走高,預估將在 2026 年升至 1% 左右。換言之,除非景氣未來能夠遠優於預期,否則聯邦基金利率的正常化速度也將會是非常緩慢的。

2016 年 6 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經濟預測摘要(SEP)公佈的中央趨勢中間點暗示較長期的實質聯邦基金利率為 1.15%。作為對照,2012 年 1 月 SEP 公佈的預測值為 2.25%,2015 年 9 月為 1.55%、同年 12 月下修至 1.4%,今年 3 月進一步調降至 1.25%。

Lansing、研究助理 Benjamin Pyle 2015 年 2 月發表報告指出,FOMC 自 2007 年 11 月開始每年四次透過 SEP 公佈美國實質 GDP 預估區間。報告指出,過去 7 年來包括 SEP 預估中值在內等許多預測都太過樂觀。例如,SEP 預估中值完全沒預料到始於 2007 年 12 月的大衰退,並且低估接下來發生的經濟衰退嚴重性;不斷高估 2009 年 6 月以來的經濟復甦速度。

FOMC 為何會一錯再錯?Lansing、Pyle 將矛頭指向總體經濟的主流模型「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指稱這套理論假設人類的預期心理不存在樂觀或悲觀的偏見。兩位作者認為,若能拋棄理性預期的假設論點、將可更為精準地掌握真實世界的人類行為。

FRBSF 總裁威廉斯(John Williams)8 月 15 日在官網發表專文指出,1990 年美國、加拿大、歐元區以及英國的實質(經通膨因素調整後)自然(不鬆不緊)利率介於 2.5-3.5% 之間,到了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夕已跌至 2.0-2.5% 之間。2015 年,加拿大、英國的實質自然利率降至 1.5%,美國跌至接近於零,歐元區則是低於零軸。

威廉斯強調,貨幣政策能做、應該做的都有其極限,包括財政政策在內等策略選項也必須發揮功能來創造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條件。威廉斯說他並不建議貨幣政策突然轉向,但強調現在是正視「實質自然利率偏低」這項新挑戰的時候!威廉斯指出,最直接處理實質自然利率偏低現象的方式就是央行調高通貨膨脹目標抑或鎖定名目 GDP。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AK Rockefelle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