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不跟!蘋果供應鏈「冷處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1 月 22 日 12:00 | 分類 Apple , iPhone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科技業,不跟!蘋果供應鏈「冷處理」


美國製造業回流,搞得產業界風聲鶴唳。原以為蘋果供應鏈會是風暴中心,卻發現相關企業集體「冷處理」。不光是因為還沒接到庫克電話,這也不是第一次聽到美國總統吵著要「Made in USA」。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蘋果執行長庫克致電祝賀。《紐約時報》披露,川普逮住機會,在電話中對庫克動之以情。

「對我來說,蘋果在美國蓋大型工廠是巨大的成就,蘋果的產品不是來自中國、越南,而是來自美國。」川普對庫克喊話。

「我了解。」庫克簡短回應。

川普和庫克的互動,隔著太平洋,隨即牽動到佔台股市值高達 3 成的蘋果供應鏈業者。法人、媒體立刻追問,「台灣供應鏈會不會從中國搬到美國?」

話題延燒,鴻海、和碩、廣達、英業達、仁寶等蘋果供應鏈皆低調回應:視客戶需求,目前都在評估中。態度明顯是靜觀其變。

天下雜誌配圖

▲ 軟銀執行長孫正義投資喊出投資美國 500 億美元的書面報告,曝光了鴻海將投資美國 70 億美元,但具體內容鴻海只表示,相關投資尚在討論,未正式定案。(Source:達志影像)

庫克真的沒打電話

時間來到川普正式上任前兩週,《天下》記者拜訪一名蘋果供應鏈台廠 CEO 時詢問,「蘋果到底有沒有要求台灣供應鏈去美國設廠?」

他表示,「這私底下說。蘋果也是一臉困惑問我們,『有別的管道接觸你們嗎?』我們也一臉困惑地說,『沒有啊。』」

「所以,庫克沒打電話給你們?」《天下》記者不死心追問。

「沒有,他如果打電話給供應鏈,就會變成供應鏈的政策。」這名高層坦言。

「要移去美國,哪那麼容易,」他反問,「移回去,每支 iPhone 成本漲 100 美元,到銷售端要漲 2 倍,企業增加成本,難道美國政府要補貼嗎?補貼違反 WTO 精神,要罰錢。而且消費者會接受這樣的價格嗎?讓三星趁勢崛起?」

就算川普不了解,出身早年康柏電腦、和台灣供應鏈極熟的庫克,心中應該一清二楚。這比較像一場選舉的互相喊話、做做樣子。

回頭看看美國貿易結構,不難發現為何川普點名美國科技業指標蘋果,帶頭把製造帶回美國。

美國電腦及電子產品製造業產值比重逐年下滑,但美中貿易逆差逐年擴大,特別是美國從中國進口電子產品比重逐年攀升。

在這當中,沒人會否認,許多是在中國組裝完畢的蘋果 iPhone、筆電等大受北美消費者歡迎的 3C 產品。

集體冷處理!台商以拖待變

川普一頭熱要科技製造業到美國,但為何台灣供應鏈至今「冷處理」?

事實上,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一任任期,也曾提出「Made in USA」(美國製造)的政策。

當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帶隊到美國考察,還曾釋出消息,選擇在美國東、西岸各設一處據點,但後來移到美國製造的成效並不明朗。

不只鴻海為了蘋果赴美考察,據了解蘋果連接器大廠正崴,也早在歐巴馬第一任任期時,就為了配合 Google 開發 Chrome 相關產品,考慮到美國設廠。

「2、3 年前就已經考察過一輪,跑到田納西、威斯康辛,人工薪資和中國差不太多,只是無法提供足量的工人,也沒有供應鏈,」一名了解正崴的蘋果供應鏈高層透露,「最現實的是,成本會提高,供應商要聚集成聚落,才會省。」

中國花了近 20 年,由台商西進形成科技產業聚落。早年在中國設廠,有些原料、零件,也是從日本、台灣進口,但還好人工成本低。雖然現在中國工資高漲,但已形成生產聚落,上下游採購成本降低──美國沒有這樣的條件。

「這要像鴻海、和碩這種組裝代工廠先行,它們沒動作,上游零件廠不會先去,」這名蘋果零件廠總經理苦笑,「現在大家就是以拖待變」。

台美雙邊貿易的重要橋梁、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坦言,「製造回美國,台灣確實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川普能說服台灣系統組裝廠,如鴻海、廣達等到美國投資設廠,它們去了,才會帶動供應鏈到美國投資。」

韓儒伯進一步解釋,「外界常用製造業回流,但事實上不是回流。我認為,已經在亞洲的,就會留在亞洲持續成長。到美國製造的概念,是指新領域的投資,可以多元分散到美國來。」

擋了墨西哥  產線難落地

然而,台灣系統組裝、代工廠,至今對去美國卻顯得興趣缺缺。

川普希望科技製造業到美國設廠,但現實是生產線需要工人。

「支持川普的藍領白人,願意到生產線工作嗎?替代方案是找墨西哥工人,川普卻要在美墨邊境築牆,不要大家到墨西哥設廠。」一名蘋果代工廠高層抱怨。

這名高層的抱怨,不是沒有道理。走一趟美國德州和墨西哥邊境的城市艾爾帕索(El Paso),包括和碩聯合科技、英業達、緯創資通、英業達、仁寶電腦、鴻海等,都在墨西哥邊境設廠。

部分台灣幹部是晚上住在德州艾爾帕索的宿舍,白天搭車穿過荷槍實彈的邊境檢查站,到墨西哥工廠上班。

「設廠在墨西哥,享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稅率優惠,但川普上台後,如果要和墨西哥撤銷這個協議,像汽車業、科技製造業都會受到影響。」一名曾在艾爾帕索廠區待過的前蘋果供應鏈台幹坦言,川普自相矛盾。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就低調表示,「台灣在資訊科技產業上,國際化的能力和經驗有相當的基礎。」

和碩目前在墨西哥、捷克、美國、日本都有製造點和維修點。

「一旦有非常確定的需求,我們這些維修點和製造點,隨時都能做彈性的擴充,成為一個立即做出市場反應的根據地。」童子賢說。

但他話鋒一轉,「全球科技競爭非常自由和透明,所有美國品牌也是要維持競爭力才能立足,當你產品在科技的競爭力上相對衰落,不需要政府產業政策的干預,你本身就會在這個市場被淘汰。美國政府政策對科技業是幫助,還是干擾?這個還有待時間證明。」

要就業?台商半年就能辦到

如果川普最後要求蘋果將製造移回美國,台灣蘋果供應鏈怎麼辦?

「川普如果真的有政策,我們 6 個月就可以實現川普要的就業,就把簡單的移過去,複雜的移到台灣。」一名蘋果代工廠高層說。

什麼是把簡單的移到美國?

道理很簡單,就是把最終端的組裝線移到美國,精密的零件都在台灣製造好,比較重的如金屬件、塑膠件在中國做好,分別坐飛機或坐船,從上海和台灣運到美國組裝。

「美國組裝線 3,000 個人就夠了,都做鎖螺絲,沒什麼高科技設備,但終端產值都在美國。」這名高層盤算著,這麼一來,還可以趁機把產線從人工成本高漲的中國,移出一點回台灣。

然而,這樣的全球供應鏈分工,就會變得很詭異,反而沒有附加價值的簡單製造移回美國。

「因為簡單的,才有辦法在 6 個月做好。而且不能移動複雜度高、自動化高的部分,否則創造不了太多工作機會,這也不是川普要的結果。」這名高層務實地分析。

天下雜誌配圖

▲ 面對川普高喊製造業回流美國,3C 製造是回不去了,但工業電腦業者卻樂觀以待。

最可能吸引工業電腦業者

部分科技業者則持樂觀看法,如工業電腦龍頭研華。

「我們原本北加州就有廠,已經在做製造組裝,川普推美國製造,我們一點都不緊張。」研華總經理何春盛說。

研華在美國有 500 名員工,北加州有一個裝配廠,廠內有一百多個作業員,一個月組裝四千多台工業電腦,全部都賣美國市場。

研華分別在台灣和中國,把工業電腦中的主機板做好,在中國崑山做工業電腦外殼,做好海運到美國,在北加州廠內做最終組裝和檢驗,貼上「Made in USA」。

「未來,我們考慮在加州就近找鐵工廠,直接做外殼,先期研發也可以在北加州廠就近靠近市場。」何春盛說。

這是因為研華有一次在美國搶單,竟輸給一家小廠,何春盛不解,調查之下才知道對方是用加州在地鐵工廠製做外殼,研華從崑山製造好運到美國需要 8 到 10 週時間,這家公司 2 週就交貨。

「這反而讓我們去思考供應鏈戰略的改變,我認為,這對研華來說是好的。」面對川普上任後的製造業政策,何春盛態度樂觀。

2010 年,歐巴馬時代推動美國製造時,陶氏化學執行長利偉誠(Andrew Liveris)就曾說過,「美國需要的是先進製造,能創造高薪資、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是未來的製造業、可以改變世界的製造業。」

最終,川普時代,什麼樣的科技業才能真正落地美國?

答案顯然不是已經西進中國,甚至準備再轉向東南亞、南亞的科技供應鏈。早年因人工成本無法在美國生存而外移亞洲,如今怎麼可能原封不動的移進美國?

弔詭的是,當高價值的先進製造落地美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屆時支持川普的白人藍領工作者,仍舊是看得到、吃不到的一群失業者,加上少了墨西哥工人支撐,川普能否讓美國製造業復興,是個很大的問號?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