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面臨破產背後隱藏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台灣 GDP 年年成長,錢都跑哪去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4 月 09 日 0:0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年金面臨破產背後隱藏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台灣 GDP 年年成長,錢都跑哪去了?


隨著年金改革版本送交立法院,退休人士抗議的聲浪也日趨激烈,從報紙輿論的角度,多半聚焦在高階文官月退已經很高了,為什麼還要這樣抗議?藉此強化政府年金改革的正當性,以及兼顧世代正義的話題性。

從政府的高度來看,我也認為年金改革勢在必行,但我也想強調,無論年金改革背後有多麼崇高的理想,都不能掩蓋這是政府片面改變對公教人員退休承諾的事實;如果這整件事情,是一家民間公司片面決定減少員工的退休俸,我很好奇輿論還會這樣一面倒的攻擊那些權益受損的員工嗎?

解決入不敷出的問題向來都只有兩種方向,開源跟節流,政府年金制度面臨破產問題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台灣人民的實質收入,已經停滯超過 20 個年頭沒有成長;對比於 GDP 數據的持續成長,政府其實更該問的是,這些年來 GDP 的成長,到底跑到哪裡去了?

最近政府公布了所謂 8,800 億元的前瞻計畫,其中超過 4,000 億元將用於全台的軌道建設,然而政府有考慮過,台灣即將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這些砸下去錢都會被計入 GDP 的數字中,但這些鉅額稅金支出的建設,能不能達到回本的最起碼要求?從高鐵及號稱花了 10 年轉虧為盈的高雄捷運(政府是否更改了固定成本折舊攤提的計算方式?或者直接忽略之前的興建成本?)來看,無論顏色的台灣政府,似乎都只把花錢換 GDP 年增率當成「拚經濟」的政績,卻很少去追蹤這些鋼筋混凝土的建設,破壞了多少台灣珍貴的環境,未來又需要花更多的資本投入來維護?這種 GDP 數字的成長,不太可能換成人民口袋裡的實質收入。

川普政府為什麼想要調降美國企業的所得稅?因為美國現行的營所稅稅率為 35%,台灣老早就降到了 17%,當初政府的理由就是,調降稅基可以吸引更多企業願意投入生產,最終可以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以及厚實國家的財源;有趣的是,35% 稅率的美國,養出了多少國際知名的企業,以及活力滿點的矽谷;台灣除了台積電、大立光這些已經紅了很久的產業以外,又有哪些新企業冒出頭?17% 的低稅率政策,反而吸引許多低毛利率的產業回流台灣,如果企業都是在賺低毛利率衝量的辛苦錢?又怎麼期待企業能幫台灣的員工加薪?

從追求 GDP 的角度來看,單價 1,000 塊的精品賣 10 件,跟單價 100 塊的東西賣 100 件,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問題是當企業想把生產的東西從 100 塊賣成 1,000 塊時,往往會遇到市場優勝劣敗的淘汰挑戰,此時 GDP 的產出值無可避免的會遇到萎縮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政府都傾向選擇花大錢拚產量的企業進行補助(例如兩兆雙星……),每一次千億元的製程升級,就代表著 GDP 可以開開心心的成長,至於升級後的產品能不能賣到好價錢?頻繁更新製程對企業可是龐大的成本負擔等問題,早就不是政府關心的重點。

我很好奇,如果政府願意把這四千多億的軌道建設可行性評估公開,我們會不會從中間看到「預估台灣人口每年將以 2% 比率成長」,或是「預估台灣 GDP 每年將以 3% 成長」的超樂觀假設條件,台灣高鐵在最初規劃時,每天運量估計是 23 萬人次,如今每天的平均運量連 10 萬人次都不到,年金之所以需要改革,就是因為過去訂下的經濟假設過於樂觀,如今政府還要重蹈覆轍,設下炸彈讓接手的人再來「正義改革」嗎?

如果每個家庭都懂得量入為出的道理,為什麼我們要允許政府用花大錢就能創造績效的 GDP,做為衡量自己有沒有認真拚經濟的標準?錯誤的考卷,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作者:dolin66;本文由 商周財富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