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該漲就漲,學者:產業也要轉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3 月 19 日 11:30 | 分類 能源科技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電價該漲就漲,學者:產業也要轉型


電價拍板 4 月起漲,學者認為,所有市場機制都要能反映成本,不然電力資源使用就會無效率,低電價不能刺激產業創新,也沒有節電誘因,台灣要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電價該漲就要漲」。

電價費率審議會結果 16 日出爐,決議將原定平均電價新台幣 2.5488 元,調漲為 2.6253 元,漲幅為 3%;500 度以下住戶及 1,500 度以下小商家不調整,估計 8 成以上用戶不受影響,自 4 月 1 日起實施。

不過,不到 2 成的用電大戶要負擔超過約 3.5% 的電價調漲,外界擔憂恐引發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壓力。經濟部則表示,對物價影響不到 0.08%,沒有引發通膨疑慮,商家如果漲價,不能說是電價因素。

電價到底該不該漲,從經濟部召開審議會工作會議時,已經引發民眾關注。電價兩年未調整,台電面對燃料價格上漲的壓力,直接反映在今年前 2 月財務報表上,稅前虧損達 47 億元。

台灣大學國家研究發展所所長周桂田認為,台灣工業電價世界第三低,台灣要面對的不只是能源轉型,還有產業轉型。

周桂田指出,超低電價沒辦法刺激產業創新研發,產品附加價值不會增加。再者,工業電價沒提升,產業沒有節電誘因,加上再生能源跟電價成本差距拉大,產業也不會想要購買綠能。他以國際大廠 Google 跟蘋果為例,為何都要求代工廠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綠電,除了水電管制跟能源轉型之外,這已經是世界趨勢。

周桂田認為,台灣過去是「先經濟成長,後談環境品質」的褐色經濟跟能源,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打轉,政府想要推動能源轉型,產業一定會有反彈聲音,但是反過來看,產業競爭力流失就是因為能源價格失去驅動性。

他強調,持續的低電價雖可以讓產業短暫度過經營低谷,反而造成台灣產業結構無法轉型,是惡性循環。如果台電有更為精準的時間電價,產業不會把高效率的製造放在高電價的時間。以德國為例,各大重要產業都把能源當成重要成本,一定會精算控制,什麼時間做什麼樣的生產最適合。

中興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許志義也認為,「電價該漲就要漲」,所有市場機制都要能反映成本,不然電力資源使用就會無效率,表面上看來好像享受低電價,其實是錯誤配置資源,甚至可能造成污染,讓不該生產的產品繼續生產。一旦人跟市場作對,產業就會失去競爭力。

周桂田表示,全世界治理空污的結論,就是空污管制可以帶來創新,台灣經濟轉型要開始就必須找好的時機,也必須顧及社會正義及能源貧窮,這是不得不走的路。

(作者:黃雅娟;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