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進入 3.0 階段,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4 月 10 日 7:45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美貿易戰進入 3.0 階段,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中美貿易戰已經徹底洗版了。上至各級國家機關,下到老百姓,不管能不能看懂、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多深,多少都能聊上一兩句。

但有人可能會問,這件事鬧得這麼大,到底對中國有多大影響?

停不下來的交鋒

3 月 22 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正式簽署了一份總統備忘錄,宣布將對價值 6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出口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原因在於它們涉嫌對美國公司的智慧財產權進行「剽竊」。

然而這還不算是打響本次中美貿易戰的標誌性事件。早在今年 2 月 16 日,美國商務部突然公布了對美國鋼鐵和鋁的國家安全調查報告;而川普也在之後表示,將從 3 月 23 日起,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

這就是傳說中的「232 調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最開始強調的是所有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對美國市場的影響,但他們隨後對包含歐盟、澳洲、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南韓和巴西等國家和地區實施豁免政策,這裡面,並沒有中國的身影。

再加上已經放出的要對更多中國企業和產品加稅的消息,很顯然,中國這次是被美國盯上了。

隨後,中國商務部就美方「加稅」的舉動發表了聲明,稱將以行動來回應美國的貿易措施,要對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也加徵關稅。

就在川普簽署總統備忘錄的第二天,中國商務部對外發布了公眾徵求意見,要確定針對美國產品加稅的清單;4 月 1 日半夜,包含 128 項加稅產品的清單正式公布。

這裡面,主要包含了水果、乾果、豬肉、葡萄酒以及部分鋼鐵製成品等七大類商品。儘管與美方要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稅的舉動相比,這次反擊的力度略顯輕微,但如果從中美雙方的進出口貿易結構來看,這其實也算是一招「四兩撥千斤」。

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中國做為美國在北美地區之外最大的出口市場,是美國大豆、棉花、飛機、集成電路等產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儘管從目前的產品比例來看,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化工和礦產品仍然是中方從美方採購的主要類別,但農產品也是中國在未來要增加訂單的一個重要方向。

有趣的是,這些傳統生產農產品的州縣地區,也恰好是當年把川普扶上總統寶座的重要票倉之一。一邊為了「討好」鋼鐵工業重鎮的選民而對進口鋼鐵產品加稅,另一邊卻因為對方針對農產品的加稅回擊而傷了自己人,不知道川普此刻有沒有一絲焦頭爛額的感覺。

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4 月 4 日一早,美國在之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的加稅基礎之上,又公布了一份新的擬加徵關稅中國商品清單。該清單共包含約 1,300 個獨立關稅項目,總值差不多為 500 億美元,涉及航空航太、資訊和通訊技術、機器人和機械等行業。

相比一開始的鋼鐵和鋁行業,這份清單所針對的產業更加敏感和舉足輕重。

(Source:達志影像)

事實上,從去年年中開始,美國就已經重啟了這個專門針對智慧財產權、技術轉讓和創新領域的「301 調查」。這項誕生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國內法貿易條款,從一開始便帶有濃厚的單邊主義色彩,常被用來當做「震懾手段」來處理美國與他國的貿易糾紛。

2010 年的時候,美國曾經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的相關政策發起過一次「301 調查」。好在雙方的談判結果還不錯,最終美國並沒有採取什麼具體的措施。

儘管很多專家學者指出,這一次重啟「301 調查」,也多半會像之前一樣「震懾意義多過實際措施」​​,但隨著中美雙方反制措施的不斷升級,這次爭端最終能否也以協商來作結,仍然懸而未決。

尤其是,針對高科技領域的這波加稅制裁,也許才是美國項莊舞劍背後所指的那個沛公。

但中方顯然也不是吃素的。如果說之前對水果、堅果、葡萄酒等品類停止減稅的舉動只是一次象徵性的試探的話,在美國終於要亮出針對科技製造業的關稅大棒之後,中國手中也握有更多的反制籌碼,比如從美國進口量最大的大豆,以及越來越看重中國市場的美國飛機、汽車等。

如今,針對這份新的徵稅建議,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已經在第一時間回應稱,中方堅決反對,並將於近日依法對美產品採取同等力度、同等規模的對等措施。這一次,大豆、飛機和汽車果然被加進了中方的「制裁名單」,加徵稅率高達 25%。

(Source:pixabay

然而話音未落,川普又在 4 月 5 日發表聲明稱,他已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依據「301 調查」考慮對從中國進口的額外 1,000 億美元商品繼續加徵關稅。這樣一來,本次涉及加稅的中國進口商品,總額將達到 1,500 億美元,這幾乎是中國對美出口額的三分之一。

中國商務部隨即表示,中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將立刻進行大力的反擊。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

前一段時間,在川普剛剛宣布要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進行加稅時,曾出現了這麼一條新聞

在川普總統對鋼鐵進口徵收 25% 的關稅以及對鋁進口徵收 10% 關稅的情況下,可口可樂的價格將上漲 0.67%。

原因就在於,市場上常見的可口可樂易拉罐包裝,主要就由鋁材和鐵製成,如果原材料的價格因為進口關稅的原因而上漲,那麼廠商只能透過提價來覆蓋自己的成本。

(Source:pixabay

可能因此漲價的不只是可口可樂。僅在食品行業,罐頭、啤酒等的價格都有上漲的預期,而如果把範圍延展至製造和化工行業,這個影響可能會更大。

但除了對美國本土的下游製造商產生影響之外,一旦將國際貿易的因素考慮進來,普通老百姓也難逃各種「蝴蝶效應」。

首先想到的便是各種進口產品和跨境電商業務。當商務部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水果、堅果、葡萄酒、豬肉等商品中止關稅減讓政策時,隨著稅率的增加,這些進口產品的價格也勢必將跟著上漲。

根據規定,從 4 月 2 日起,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之上,中國將對原產於美國的鮮水果及乾果製品、葡萄酒、花旗參等產品加徵關稅 15%,對豬肉及製品則要加徵關稅 25%。

這樣一來,廣受中國歡迎的美國大杏仁、開心果還有花旗參等保健品,是不是都會漲價?

還好,現在的情況似乎還沒有那麼糟。南都記者在對部分跨境電商平台進行採訪時得到的回應是,堅果行業目前的原料採購量充足,暫時不會受到關稅問題的影響。

水果行業的情況也差不多。目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鮮水果主要包括櫻桃、李子、柳橙、葡萄、檸檬、蘋果等,供貨量暫時都比較充足。一些水果進口商還表示,從美國進口並非不可替代,從東南亞、南美洲和非洲的進口水果其實更多。

一旦繼續徵稅,中國可能會考慮從其他國家進口。

雖然短期內的影響還不算太大,但若這輪貿易爭端繼續升級並持續下去,以後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可能會變得越來越貴。

更要擔心的可能還是高新技術類的大公司

從表面來看,「貿易」是這輪爭端的核心議題;但若仔細探究,爭奪行業話語權和國際競爭力也許才是中美兩國的真正目的。

前面已經提到,讓川普再次祭出「301 調查」這個大殺器的,正是中國正在飛速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近些年,隨著科技網路行業的興起和發展,中國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除了 BAT 這樣的軟體和服務供應商之外,華為、中興等通訊基礎設施供應商,乃至小米這樣的硬體製造商,都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在對技術研發水平要求更高的半導體、精密儀器、航空航太等行業,儘管尚未能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但隨著國家在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投入,曾經的弱點正在被逐漸補齊。

以通訊行業為例,2016 年,華為在中國內外申請的專利數量達到 83,163 件,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一,已成為與蘋果、三星、高通、愛立信等巨頭一樣的技術專利大戶。如今,就連蘋果有的時候也需要向華為購買專利許可。

而在該領域一直處於霸主地位的美國,顯然不會坐視中國這樣崛起而不理。從競選時起就堅持「美國至上」的川普尤甚。

與科技公司對幹、在美墨邊界修隔離牆、限制移民、關稅制裁……川普的上台,讓美國重新走上了一條保守的貿易保護主義之路。

1 月的時候,美國宣布要對進口太陽能電池、太陽能板以及大型家用洗衣機徵收臨時性關稅;再後來,便是對進口鋼鐵、鋁的加稅,以及本輪開啟的貿易戰。

白宮貿易顧問彼得·那法若(Peter Navarro)曾經指出,美國的這一輪關稅大戰,實際上針對的就是中國近幾年推出的「中國製造 2025」計畫。

從 2015 年開始,為了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中國官方推出了這個旨在推進半導體、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等在內的尖端行業發展的十年計畫。幾年下來,計畫的實施已經有些成效。

但在美國看來,中國的這項計畫將嚴重影響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相關行業企業的市場公平競爭。那法若曾在接受 CNBC 採訪時表示

「長期以來,中國竊取我們的智慧財產權,還強迫轉讓技術等,我們希望中國從根本上與我們合作,處理好其中的一些做法。」

他們認為,這些領域的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往往是依靠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來「強迫」外國企業轉讓自己的專利和技術;而這些行業的產能激增,也會導致市場供需失衡。

這種「中國原來需要進口、現在卻可以自給自足」的前景,是以重振美國製造業為目標而當選的川普不願意看到的,更是一種比「中國變有錢」更能產生深遠影響的威脅,也難怪美國要想方設法地阻撓了。

(Source:達志影像)

華為中興等公司近些年在美國的遭遇就可以說明一定的問題。可能會威脅國家安全、違反出口管制規定、保護智慧財產權……為了不讓來自中國的黑馬影響到自己的市場地位,美國政府非常善用這些理由來影響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的業務。

不久前,美國連鎖零售商百思買才剛剛決定,將停止在自己的銷售通路中販售華為手機。在更早的時候,兩家電信營運商也取消了與華為手機的合作。

至於華為、中興更加擅長的網路通訊基礎設備,在美國政府對其本土品牌思科的保護下,更加不太可能有什麼太大的市場拓展空間;兩家中國公司還常常因為對手的指控和阻撓,屢次在美國市場碰壁。

如果仍然延續目前的這種「保護主義」發展方向,難保在「中國製造 2025」下發展起來的小米等高新技術公司,不會像華為、中興一樣被美國區別對待、隨意開刀。

沒有贏家的戰爭

然而對美國來說,這個如意算盤可能打得還是有點早了。

就在川普宣布要對中國開啟貿易戰的同時,美國股市立馬出現了一輪暴跌。不只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就連美國自己的科技和製造業公司,股價也都出現大幅波動。

比如通用、波音、開拓重工、特斯拉等大型製造業企業,因為中方對汽車、飛機等門類的進口稅率的提升,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成本和拓展空間。

而蘋果、亞馬遜、微軟、英特爾等在中國市場有較大市占率的科技公司,一旦中方的制裁進一步升級,也會對市場信心帶來強烈的打擊。

更不要提,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之下,各國的產業鏈其實早已被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在一支 iPhone 裡,可能有來自南韓的晶片、美國的螢幕以及日本的精密儀器零件,它們從各原產地而來,在中國組裝成型,再販售至全球各地。一旦美國對這類型的產品加稅,將會直接提升原零件製造商的出口成本。

這就是傳說中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這場激烈的對壘戰中,將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好在,如今距離加稅政策的真正實施,還有一段的時間。儘管現在雙方劍拔弩張,但如果考慮到利益最大化的問題,重回談判桌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最大的變數仍然來自川普。在本週的一篇推文中,他曾經表示:當你已經虧了 5,000 億美元的時候,你不會輸!

他確實已經用不少行動證明了,自己說過的話一定會算數。不過,當中國的反制措施已經威脅到了他背後的支持者──廣大美國農民和製造工人時,不知道他將如何完美收場?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