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交所自主研發!店頭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結算機構服務上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7 月 25 日 16:12 | 分類 Fintech , 證券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期交所自主研發!店頭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結算機構服務上線


為實施店頭衍生性金融商品集中結算制度,期交所今日正式上線店頭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資料提交結算機構服務,以利金融機構全面參與集中結算,期交所董事長吳自心表示,這套系統是整合 15 個關鍵模組,由台灣自己打造的結算系統,開啟店頭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新頁。

吳自心表示,金管會在 2018 年指定期交所打造店頭衍生性金融商品集中結算制度,期交所參考國際發展經驗,為了掌握金融市場核心系統關鍵技術,期交所捨棄外購系統,選擇自主開發,整合 15 個模組建構店頭結算系統,克服艱辛困難正式上線,開啟我國店頭衍生性商品市場新頁。

吳自心指出,規模龐大的店頭衍生性商品交易將分階段逐步就近集中結算,減少金融機構作業成本,並降低市場系統性風險,強化金融體系的韌性,並持續向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等國申請合格集中結算機構資格認可,吸引外資參與台灣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店頭集中結算建置有三大特點,包括更安全、更有效率、更有競爭力,主要是 2008 年金融危機主要肇因於國際金融機構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損失,觸發市場系統性風險後,各國監理機關致力於建立店頭衍生性商品集中結算。

黃天牧指出,店頭集中結算能夠更了解金融機構交易對手間的金流,增加市場安全網,降低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提升金融市場商品發展契機與動能,並已爭取到澳洲認證,未來將積極爭取美國、歐盟、英國的標準認證,讓更多金融商品都能在平台進行交易。

店頭交易是在交易所場外進行的交易,通常是金融機構間議價成交,或由經紀商作為中間人,用電話或網路等方式,向想要買賣的客戶詢問可以接受的價格與交易條件,最後由經紀商撮合買賣雙方成交。

由於店頭交易的衍生性商品較為複雜、財務槓桿較大,而且商品買賣關係常常相互連結,當一方違約時,可能引發連鎖骨牌效應,影響金融市場穩定,例如 2008 年金融海嘯即是如此。

透過店頭集中結算,可以將買賣違約風險轉移到期交所,原本買賣方間的債權債務關係,將變成期交所與買方及期交所與賣方間的關係,交易人不需要再面對各種不同風險的交易對手,只需要面對期交所,可以簡化風險管理作業,降低成本。

每個集中結算契約價值都是由期交所每天依市價進行評價,辦理損益收付與風險管理,可以即時掌握每個參與者的風險狀況,提早示警,即使有人違約,透過期交所的財務防衛資源,也可以吸收違約衝擊,避免風險持續擴大,引發金融危機。

對金融機構來說,依金管會規範,提交至期交所集中結算後,在計算交易對手信用風險應計提資本的時候,只需要 2% 的風險權數,可以有效降低資本計提,提高資金運用效率,而且以往國內金融機構通常是透過倫敦結算所(LCH)等國外結算機構進行集中結算,費用很高。

隨著期交所推出店頭集中結算機制,實現金融服務在地化,業者可就近在國內進行集中結算,將大幅提升結算便利性,並降低結算成本,開業首日共計有 11 家銀行申請擔任結算會員,並已有 9 家結算會員提交新臺幣利率交換契約(IRS)集中結算,契約名目本金已逾 160 億元。

結算機制是金融體系的中樞神經系統,只有確保結算順利,才能建立交易信心,讓市場蓬勃發展,而期交所建置的店頭集中結算機制,能保障國人交易安全、降低金融業者成本,更營造有利的交易及避險環境,可望進一步吸引外資進入台灣市場,提升國際能見度。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