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巨頭 Shopee 全球化背後的技術人才難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8 月 10 日 7:45 | 分類 人力資源 , 公司治理 , 職場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東南亞巨頭 Shopee 全球化背後的技術人才難題


當一家東南亞網路公司,開始像中國網路大廠,會發生什麼?對於新加坡網路集團 SEA 旗下的明星公司 Shopee 來說,一開始,這意味著瘋狂的增長。

由華人企業家李小冬創辦於2015年的SEA,從創始人背景、到商業模式、再到融資歷程,都沿襲著中國網路公司的道路,更曾因騰訊的入股而被稱為「新加坡小騰訊」。旗下明星電商公司Shopee,更是在東南亞大殺四方,在多個市場壓制阿里旗下的Lazada。彼時兩者的競爭也因背後中國巨頭的存在,而被中國網路圈密切關注。以至於,在近兩年中國網路人才湧入新加坡的浪潮中,Shopee成了他們最熱門的目的地。

這些因素助它快速成為新加坡第一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赴美IPO四年後總市值一度逼近2,000億美元、並同期開啟全球化擴張的東南亞超級公司。SEA集團一度躍升為亞洲第三大網路公司,其創始人李小冬也曾憑此躋身新加坡首富。

然而,就在它正在進一步變成一家「東南亞超級公司」的時候,問題出現了。

從外部來看,過去近一年時間裡,SEA集團股價暴跌超81% 、大股東騰訊減持SEA 、印度市場以數據安全為由封禁SEA的遊戲產品《Free Fire》 ,且過去幾個月中,Shopee又相繼關閉了印度等多個海外站點。

而也有動盪來自內部。

據品玩和多位曾經或仍在Shopee任職的人士交流,這家公司背後的技術團隊正經歷著管理及文化衝突──它正在自己「捲」自己,並由此陷入一系列的問題。

事實上,Shopee曾被許多有全球化野心的中國公司視為標竿,被稱為「born to be global」的驕子。它所代表的模式──總部在新加坡、引入中國人才、業務在全球,是一種越來越被新一代中國企業家們所追捧的狀態,這種結構在字節跳動、SHEIN 、米哈遊等有全球化野心的中國明星公司身上都能看到。

還原這家新加坡明星公司「內捲」的內幕,也許會讓這些中國全球化公司們,有一些新的思考。

文化衝突

中國技術高層讓一些新加坡員工皺起眉頭。

2021年3月,Shopee技術團隊內部召開了一次看似普通尋常、在後來看卻引發了一系列風波的員工會議。

會議中,除了Shopee CPO陳靜業(David Chen)之外,深圳的技術高層黃易成也列席會議。據公開資料顯示,黃易成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於2017年加入SEA Group(冬海集團)旗下的遊戲公司Garena,不久後轉崗到電商平台Shopee。

數位Shopee員工向品玩如此形容這位技術VP :有城府有手段,掌控欲很強,雖然教育和職業背景比較國際化,但內心非常信奉儒釋道文化,經常不避諱地表達犀利觀點。

一個讓多數Shopee員工記憶深刻的例子是,有技術人員在會上向黃易成反映組內加班強度太大,動輒要到晚上9:30甚至半夜才能結束工作,這與全球化企業崇尚的work life balance文化並不相符。然而這位新任高層並沒有詢問該員工所在小組的具體情況,反倒當眾表示:

「9點半下班很晚嗎?」

「我不理解為什麼7點就能做完的工作,非要拖到那麼晚下班,真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做嗎?」一位Shopee員工告訴品玩,黃易成此番言論在海外員工間引起強烈的不滿情緒。

而新加坡技術員工們的反彈並沒有阻礙這樣的文化衝突繼續發生。

Shopee前員工表示,研發管理層引入了類似字節跳動的OKR體系。據了解,Shopee的OKR與技術團隊管理層人員的績效考核的綁定關係十分頻繁密切,以季度為單位進行OKR制定,每季都會進行一次績效考核,加上年末的總考核,全年共有5次考核。

一位在調整過程中離職的新加坡新加坡技術人員表示,Shopee國內技術團隊帶頭實行的OKR制度裡,新加坡技術團隊每季都要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反覆與中國技術團隊確認對齊OKR,但剛搭建起來的中國團隊對OKR目標的製定和執行又缺少連貫性,常常上季定下來的方向,下季就會被全盤推翻。

首先表達反對的還是新加坡總部的基層研發員工。他們表示,讓他們困惑的是,這套從天而降的OKR制度僅以幾張表格的形式通知執行,並沒有推出相應的衡量標準。

「我能理解公司規模變大後需要有統一的績效考核體系,這也是激勵員工的一種方式,但Shopee有些技術團隊的OKR衡量標準完全由一些管理層主觀臆斷,這就變成了控制人的手段了。」Shopee新加坡的一線技術人員說。

事實上,Shopee這家公司對於這種借鑒中國網路經驗的做法並不陌生,甚至是有其獨特傳統的。

據公開資料,SEA的創始人李小冬出生於中國天津、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創業前曾就職於摩托羅拉和康寧。李小冬留給外界的印象是性格偏內向,即使成名後也鮮少出現在公眾面前。

他是第一批真正意義上藉助中國網路經驗在海外市場成功實現本地化的企業家。無論是他打造的「東南亞小騰訊Garena」、還是「東南亞阿里Shopee」,其背後都有著鮮明的中國網路特色。

在創業早期,李小冬利用曾備受中國網路推崇的地推模式,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業務地推軍,並在東南亞形成一張超過7萬個節點的關係網。

但更重要的是,李小冬把這些經驗和本地化相結合。多位Shopee員工表示,李小冬對本地化高度重視,這形成了SEA的全球化基因,也讓Shopee在拓展海外市場時,帶著天然的本地化營運思維。比如,它在每個市場中都根據當地不同的情況靈活地推出符合其特色的App,並藉此在多個東南亞市場的占有率上一度擊敗Lazada。

但這一次,Shopee開始遇到逆向本地化問題,文化差異與管理模式造成的動盪,開始對這家全球化公司的部分團隊的氛圍與發展產生衝擊。

OKR就是一個例子。在一些新加坡研發員工眼裡,這套制度更多開始變成人事鬥爭的工具。

在Shopee研發團隊的OKR評價體系中,分為ABC三個等級,上述前新加坡技術人員也因被打C而選擇了離職。

儘管Shopee內部數據顯示,其新加坡研發團隊離職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仍有相關人士表示:「我帶的團隊離職率超過30%,中層離職轉職的更多,管理層基本上都換了一遍血。」就Shopee核心業務團隊轉移中發生的人事動盪,多位員工表示雖然能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整個過程做得「非常不體面」、「完全有更合理的解決方式」。

團隊變化

一旦出現了「你我」之分,文化衝突就不只是文化衝突。

在這期間舉行的Town Hall Meeting中,不只一個新加坡員工、不只一次地問過「新加坡研發團隊的未來在哪裡?」CEO馮陟旻和CPO陳靜業也只能表示「新加坡還在招人」。

「事實是我們看到的新同事非常少,招聘的速度也慢了很多」,不僅研發,離職轉職的產品經理也不在少數,「我剛來一年多,產品換了不知道多少組人了」。

同期,Shopee持續擴張的全球化業務,對平台自身的產品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hopee的內部數據顯示新加坡研發團隊2021年擴大了超過一倍,且官網顯示當前有80多個新加坡技術職位在招聘,但多位Shopee員工表示,繼新加坡團隊完成了Shopee技術從0到1的搭建後,中國技術團隊似乎被寄予了Shopee技術從1到10的期望,而這副重擔顯然要由深圳高層黃易成挑起。

多位新加坡Shopee員工向品玩證實,自2021年3月開始,技術項目大批遷移至深圳,中國研發團隊的人員增加,據稱在團隊變化中新加坡不少技術人員轉職或離職。

一位Shopee新加坡基層技術人員講述,他所在的研發組是最先被「開刀」的,也許是技術高層不希望在初期造成太大影響,於是表面上以中國企業常用的內部賽馬機制,招募了一個與該員工小組業務定位和工作內容上幾近相同的團隊。

「後來發現並不是內部賽馬,新成立的研發組manager開始或明或暗地搶人,我們組比較資深的技術成員都被找去講話,慢慢地我們組原來的manager選擇了轉職,之後兩個組就順理成章地合併了。」

據知情人士稱,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原屬於新加坡技術團隊主導的研發業務線部分改成直接向黃易成匯報。同時,黃易成也開始在中國招兵買馬,眾多具有中國網路大廠背景的中層技術管理者空降至Shopee深圳團隊。

2021年Shopee在中國的招聘熱潮是網路圈有目共睹的,中國各大求職平台都充斥著這家東南亞小巨頭的招聘資訊,而就Shopee面試的討論、Offer的對比,以及對全球化公司的遐想與憧憬,也遍布在中國網路論壇中。

有知情人士透露,除了校園招募與普通社招需要的執行層人才外,Shopee對中國網路大廠的資深研發更是猛挖牆腳。

多位Shopee員工表示,經過這番研發團隊擴張後,Shopee在深圳的技術員工規模大約有4,000多人,比新加坡的技術員工規模多了不少,而兩邊技術團隊的員工比例在2021年3月之前是基本持平的,且早期員工稱Shopee創辦最初幾年裡深圳研發中心人少的可憐,平台從0到1的技術底層搭建、迭代、維護,都是由新加坡團隊主力完成的。

「中國研發團隊的規模還在繼續擴大,Shopee開始在北京招聘技術人才」,一位接近消息的人士告訴品玩。

這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一眾中國公司在把全球化業務向新加坡轉移,並優先選擇外籍高層來掌管這些業務的同時,這家在許多中國公司看起來有先天優勢的新加坡公司,卻納入了更多中國技術人才。

新加坡本身究竟適不適合科技公司的發展,成了很多人新的反思。

「新加坡這邊招人確實非常難,公司的發展速度又很快,無論是招人的成本還是效率,中國都比新加坡好很多。」一位Shopee的早期員工向品玩描述,他2018年入職時,SEA集團即便已躋身東南亞科技小巨頭之列,但僅從技術層面來看,水平勉強能與中國二線網路公司持平。

事實上,很多在東南亞成功的所謂新加坡公司,最初都不是從新加坡起家。比如,網約車與外賣平台Grab雖於2020年將全部總部遷至新加坡,但實則創辦於馬來西亞;而Tokopedia和Gojeck則誕生在東南亞最大的市場印尼,並於2021年合併為GoTo,成為Grab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而李小冬的中國背景,讓Shopee選擇中國網路大廠化的路徑。但這帶來的「國際化」挑戰看起來比其他路線多很多。

「我其實隱約地感覺到未來Shopee的技術團隊可能會轉向中國,只是沒想到這麼快」,在這位員工看來,全球疫情爆發帶來的電商風口,讓Shopee的發展遠超預期,也無形中成為了研發團隊向中國擴大的催化劑。

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Shopee的總GMV達到354億美元,與同期相比增長101.1%;總訂單數達到28億,與同期相比增長132.8%。而在2021年第一季,Shopee仍保持著強勢的增長勢頭,GMV達到126億美元,與同期相比增長103.2%;總訂單數達到11億,與同期相比增長153%。

艱難的全球化美夢

但好景不長,這種疫情初期的GMV高速增長很快結束。2021年是Shopee大肆擴張全球市場的一年,在原有東南亞和巴西等優勢業務基礎上,開拓了墨西哥、阿根廷、哥倫比亞、智利、法國、西班牙、印度等多個新站點。但短期內同時進軍多個海外市場,實則給Shopee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其母公司SEA集團也多次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及「將更多關注盈利能力」。

從SEA集團的收入構成來看,其三大主要業務分別是遊戲、電商以及數位金融,其中遊戲(Garena)是電商(Shopee)自創辦以來的主要現金牛,為其全球化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SEA集團2021年企業總市值曾逼近2,000億美元。

然而,2021年第三季,這樣的「互補」模式開始出問題:透過遊戲業務做為現金流造血,供給電商業務在全球的大額補貼和高性價比策略模式,在後者的嚴重虧損下變得不再成立。其遊戲業務產品線單薄老化、自研遊戲業務進展緩慢,流水增速已從65%降至29%,不足以支撐虧損嚴重的Shopee電商業務。

股價開始下跌。2021年第三季財報發布後,也是Shopee剛宣布進軍歐洲市場之時,SEA的股價一路從最高點372美元跌至現在的80美元,蒸發近80%。

當然也有一些不錯的消息,剛過去的2022第一季,Shopee收入與同期相比增長64.4%,總訂單數與同期相比增長了71.3% ,增長在全球主要電商中保持領先。

「外部大環境不好是前提,但公司站在高點時的盲目自信和不加節制的擴張,也是開始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多個Shopee員工在談及過去一年多的公司發展情況時,表示2021年的擴張步子邁得太大,連內部員工都能感覺到策略上的激進和缺乏大局觀。

一位曾負責過Shopee數據中台的前核心技術成員透露,Shopee增速放緩內部來看早有跡象,2021年之前擴張一個新市場能讓大盤流量直接翻倍,後來雖然擴張市場數量變多了,但流量增長連50%都不到,「隱約有種增長到頂了的感覺」。

「現在Shopee的研發團隊內甚至有人提出「我們沒必要說英文」,跟海外團隊開會的時候也都用中文,很多東南亞同事聽不懂,解決的辦法是會後再將會議紀錄翻譯成英文。」一位新加坡Shopee老員工對品玩說,公司早年很注重內部多元的文化與氛圍,這也讓海外員工感到十分舒適、融入感很強。

此外,還有不少新加坡員工指責,這樣的變化也破壞了曾經的扁平化溝通機制。

據多位內部人士透露,Shopee研發內部的組織架構不再如早期那般扁平化,以往一線技術人員直線匯報關係兩層就能到達技術高層,而現在變得層級繁瑣森嚴,底層員工甚至看不到所在業務線的完整匯報關係。有員工曾指出過這點,公司也因此曾設立了一個由下而上的反饋機制(Feedback Cultrue),新加坡辦公室裡各處貼著反饋系統的二維碼,鼓勵員工填寫建議和想法。

「更多就是形式主義,我反饋了幾次都沒有得到解決,久而久之也沒什麼熱情了。」一位新加坡員工表示,當由下而上的反饋機制形同虛設後,「我們對公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沒那麼強了」。

久而久之,身處一線的技術員工們有了一種活在「真空層」中的感覺,公司決策層與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雖然Town Hall Meeting仍在正常舉行,但少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溝通氛圍。

「我能直觀感受到的是,早些年我們人少規模小,的確一直存在線上技術問題,但改制後引進了那麼多人才,規模也擴張了,技術問題卻一點也沒減少。」一位Shopee新加坡員工告訴品玩,公司的技術人員能透過一個系統看到整個產品每天的線上事故情況,就他近期觀察來看,公司幾乎每天都有P0/P1級事故爆發,「這種大事故一天一個,有時候一天兩個,但老闆們似乎也不在乎,真的是一地雞毛。」

多位Shopee員工表示,由於缺少對Shopee產品的了解,加之直接復用其他公司技術造成的線上bug,讓本就不太穩定的平台系統問題頻出,往往執行不過一季,就變得不了了之。

「可能管理層們正忙著透過權力鬥爭坐穩自己的位置,先做到跟公司深度綁定,業務問題可以慢慢解決。」有員工如此猜測。

對於Shopee和SEA集團來說,在技術研發這條特殊的業務線上,是否能夠重新找到中國人才與全球化基因之間的平衡點,將是提升團隊體驗和技術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更具體來說,Shopee當下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定義不斷增長的技術團隊對業務和公司發展的意義。

據Shopee一位新加坡員工透露,新加坡團隊今年開始實行Hot Desk制度,當地所有員工不再有固定的工作座位,上班之前需要透過系統進行工位預約。雖然工位預約制在全球化公司中早有先例,但Shopee的這項制度並沒有在中國團隊實行,公司給到新加坡員工的解釋是「工位不夠用了」。

「不理解為什麼實行這個制度,原本每個組的人都會坐在一起,討論和工作非常方便,實行之後大家坐的就分散了。」一位新加坡員工說,這項制度帶來的直觀感受是公司沒錢了,想得更極端些就是變相的收縮中國以外研發團隊規模。

而事實上,此舉是基於新加坡的防疫規定,公司內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的人數增多,同時新加坡的團隊規模也在迅速擴大,為了更好地靈活利用辦公室資源因而實施Hot Desk制度。

這些種種不理解帶來的衝突和猜測,都在提示著那些對新加坡趨之若鶩的中國企業家:一家生於新加坡的網路公司,在中國元素增多後尚且無法處理這種平衡,那些「外來」的中國公司要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近來Shopee向外界傳來的壞消息更是一個接一個。

先是年初騰訊宣布減持其母公司SEA集團的股票,當日SEA集團股價下跌超過11%;2月14日,印度以數據安全為由封禁SEA集團在當地備受歡迎的遊戲《Free Fire》,封禁令公布後SEA集團隨即迎來超20%的股價大跌;3月份開始,Shopee相繼關閉了印度、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站。

而在過去沒多久的6月份,Shopee內部又爆發了裁員計畫,優化團隊涉及Shopee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在內的多個團隊,Shopee的內部裁員也涉及小部分中國團隊,支持西班牙市場的跨境團隊有調整。

「我們預測今年底、明年初,還會爆發一波老員工離職潮,因為2018/2019年入職的人很多因為股票沒到期所以選擇按兵不動。」一位新加坡員工說。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TheGreatSG’rean,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