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產業大舉赴美!CRIF 談「供應鏈去台化」核心思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06 日 14:09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觀察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灣科技產業大舉赴美!CRIF 談「供應鏈去台化」核心思考


針對台灣科技產業是否會被美國「供應鏈去台化」掏空的議題,CRIF 中華徵信所分析,不能只從各企業的投資布局及收益來看,若是從政府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來看,至少要包括三大因素的影響去研究,首先要看投資金額大小的影響,其次是對產業供應鏈的影響,最後是對台灣創造就業的影響。

首先就台灣赴美的現況,就 2018 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台灣對美國的投資金額,2018 年為 20.39 億美元、2019 年為 3.62 億美元、2020 年為 41.94 億美元、2021 年為 4.77 億美元,2022 年前 10 月則為 10.28 億美元,合計達 80.99 億美元,占台灣對外投資金額 538.81 億美元的 9.66%。

若是再比較美中貿易戰前的前五年,從 2017 年至 2013 年,對美國的投資金額僅 20.39 億美元,成長 297.20% 之多,顯示台灣對美國的投資呈現快速移動,而且 2018 年及 2020 年台灣對美國投資金額分別高達 20.39 億美元及 41.94 億美元,顯示指標性投資個案的影響重大。

其次分析對台灣科技產業供應鏈層面的影響,繼美國總統拜登將在 12 月 6 日出席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機台移機典禮後,鴻海也宣布位於俄亥俄州的工廠不僅生產電動車,並要規劃「3+3 策略產業園區」,以吸引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廠跟進。

全球第三大矽晶圓製造商環球晶,也在 12 月 1 日舉行美國德州 12 吋晶圓廠動土典禮,還有台達電、和碩、金寶、緯創、英業達、佳世達、光寶科等一線大廠都在 2022 年先後展開新一波赴美,這些大型公司背後的供應鏈則是數以百計、千計的台灣供應商都會跟著外移。

最後是對台灣創造就業的影響,CRIF 認為,表面這些產業與企業供應鏈是進行市場布局,並預估合併營收也會成長,獲利也可能增加,但對企業和供應鏈來說好像只是換一個生產基地,並無特別之處,只是除核心技術外流外,先進科技製造也無法再為台灣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CRIF 認為,「供應鏈去台化」或許是比較誇張的說法,因為這些大型企業仍會在台灣進行投資,但是核心技術外流,確實可能造成訂單在台灣,但製造與整合在美國,或者歐洲及日本,台灣產業核心價值的優勢就會跟著下降,未來也將難以避免原料與加工製造兩頭在外的情況。

CRIF 強調,由投資、技術與創造就業三個關鍵因素來看,大舉赴美使台灣的訂單增加是加分,但核心技術保護與創造就業則是失分,從整體的經濟發展考量,台灣需要全球市場,只要做好配套措施,台灣也不必害怕面對可能的「供應鏈去台化」,但對台灣長期經濟發展,的確值得思考。

(首圖來源: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