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行沒人還一直開?三個業界沒說的賺錢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12 日 10:3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眼鏡行沒人還一直開?三個業界沒說的賺錢法


為何本土眼鏡行沒什麼客人還能屹立不搖,甚至一家接一家開?

今年農曆年期間,某社群平台貼文引發網友熱議,有人留言「半年賺一次,一次賺半年」、「類似五金行的概念,只要進去90%都會消費,一次消費就1,000元以上,所以毛利很高」、「眼鏡整個都是暴利啊」。

許多人發現量販店、小吃店人潮熙來攘往,本土眼鏡行卻門可羅雀,加上近年快時尚品牌興起,競爭更激烈,難道生存原因真是「賣一副眼鏡就賺很大」?

業者多半認為事涉營運機密,未正面回應;但端看本土眼鏡行近幾年蓬勃發展,產業熱絡程度可見一斑。

以龍頭寶島科來說,旗下有寶島、文雄、鏡匠、米蘭、快時尚的Solomax及La Mode等六大眼鏡品牌直營通路,近兩年不畏疫情展店,從法說會簡報發現,目前高達470家,狠甩競爭對手,接下來還要斥資千萬裝修店面,朝500家大關邁進。

但其他主要本土業者的展店腳步也沒閒著,2022年統計,二哥小林眼鏡全台家數突破230家,仁愛眼鏡有116家,得恩堂、年青人也有70~80多家。

由於全台超過1,300萬人近視,未滿18歲的近視占比更高達85%,是全球近視盛行率最高國;國健署也提到,疫情期間宅在家比例升高,3C產品使用頻繁,眼睛健康備受威脅。

因此,全台超過千家本土眼鏡行,正在想方設法搶食眼球商機。

但業者究竟怎麼賺?業界人士透露,比較直覺的想法是大量進貨鏡框與鏡片,壓低成本確實有利可圖,但其實業界有三個布局重點,讓本土眼鏡行維持競爭優勢,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重點一》極大化單次消費

熟稔產業的《當代眼鏡雜誌》總編輯陳怡如說,現在取得眼鏡或眼睛相關產品的管道愈來愈多,包括網購、代購等,實體眼鏡行來客數逐年下滑,造就店員「預設消費額」現象,以拉高單次消費。

「店員知道消費者需求後,設定他可買5,000元商品,老客戶甚至拉高到1萬元。」到店除了配鏡,店員還會推銷各種複合式商品,如葉黃素、面膜、蘇打水等。

業界人士也提到,有些眼鏡行改裝成咖啡廳、糖果屋,吸引消費者上門,「只要讓顧客待久一點,就有更多消費機會。」

重點二》投身數位行銷

此外,精準行銷也是門學問。陳怡如說,本土大型業者如寶島、小林等,有較充足資金與資源跨足電商或推動行銷,增加消費者黏著度。

這點從寶島科法說會就能略知一二。二代總經理蔡宜珊帶領下,善用數位與社群行銷,和網紅、YouTuber合作,並推出電子支付方式「EYE-PAY」,鼓勵消費者成為會員,不時推出優惠。

小林眼鏡則推出App並投入電子商務,設立網路版商城,提供消費者預購管道,營收增長。

重點三》以驗光專業力抗快時尚

台灣眼球商機不只本土業者搶得兇,還要面對外來業者挑戰,尤其快時尚日系品牌JINS、OWNDAYS深受年輕人喜愛,展店速度不遑多讓。

目前全台約50家店面的JINS表示,接下來要進駐更多在地商圈,朝五年70家店目標邁進;OWNDAYS拓展速度更快,插旗台灣邁入第八年,全台門市2022年突破60家。

相較快時尚品牌講究快速配鏡,有消費者詬病驗光不夠確實,陳怡如說,本土業者積極增闢「視光中心」,不惜耗資千萬購買驗光設備,累積專業能量,甚至花一小時檢查消費者眼睛,最佳化鏡片和鏡框戴在臉上的效果,「本土業者一直強化專業,就是最大的競爭優勢,也不怕被市場淘汰。」

萬物齊漲,經營眼鏡行其實不容易

這樣看來,眼鏡行真是輕輕鬆鬆一家接一家開?陳怡如點出眼鏡行近年經營難關。

最顯著的就是萬物齊漲,店租、裝潢費用不斷拉高,若要主打知名品牌鏡框或鏡片,還得簽長約,一約就是數百萬到上千萬元。

她也提到《驗光人員法》通過後,法規要求2026年起,台灣眼鏡行必須配置驗光所,高普考檢定合格的驗光人員才能替消費者驗光,人事成本勢必拉升。

陳怡如也觀察到,相較大型業者有進貨與品牌優勢,許多非連鎖店的本土眼鏡行因收支失衡,被迫歇業,「大家看到開很多,卻忽略關門的更多」。

也就是說,現在能存活還能繼續展店的,都是學會上述三種翻身求生的最後倖存者!

台灣人口高齡化,加上使用3C產品更頻繁,「眼球商機」只會更大,帶動上市櫃業者業績,寶島科、大學光2022全年營收都創歷史最高,業者也各出奇招,爭搶消費者荷包,而眼鏡行的拓店潮,也宣告這場軍備競賽如火如荼進行。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