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升息放緩、甚至將停止,為何物價依然繼續漲?經濟學家發現,一種趁亂漲價的「貪婪膨脹」(greedflation)行為,讓物價非常頑固。
美國日前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4.9%,雖然低於市場預期與先前數值,代表通膨正在降溫,但《華爾街日報》評論,冷卻速度還是太慢了,要不是美國銀行體系承受壓力,聯準會其實可能在6月或今年其他時候再次升息,只為壓下過了兩年卻還是高漲的物價。
在歐洲,通膨雖然也降溫,但CPI年增率依然有7%。
包括英國財政大臣杭特(Jeremy Hunt)等人認為,現在存在薪資物價螺旋式上漲,也就是勞工薪水上漲,進而推動企業漲價。
但經濟學家反駁,那並非主因,而是企業把各種成本上漲當作煙霧彈,趁機漲價、提高利潤,是名副其實的貪婪膨脹。
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4月中說:「名義工資通膨持續遠遠落後在價格通膨後面,代表實際工資將前所未見急遽下滑。」
這代表,勞工帳面上的薪資雖然成長,但增速不及物價上漲的速度,最後多出來的薪水,全部都會被通膨抵銷掉。
證據是,過去兩年,歐美的非金融公司獲利飆升,即便有供應鏈瓶頸、能源及大宗商品斷鏈等嚴重問題阻礙,但卻還能賺大錢,這一反成本上升、利潤減少的常識邏輯。
根據金融數據公司路孚特(Refinitiv),歐美最大的企業息稅前利潤在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
曾在諮詢公司Avalon Advisors擔任首席經濟學家的里內斯(Samuel Rines)表示,大企業如可口可樂、百事,都在採取價格取代數量(price over volume)策略衝刺業績,調漲商品價格後,雖然客人會買比較少,但高價商品最後不僅照樣能幫助營收成長,對利潤還更有幫助。
甚至,以便宜著稱的公司沃爾瑪、美元樹(Dollar Tree)也都在使用此策略。
但為何消費者繼續買單這些漲價的企業?
一個原因是,現在是非常時期,消費者對價格的忍受度上升。瑞銀全球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多諾萬(Paul Donovan)表示,消費者近來異常願意接受更高價格,因此企業「有信心能說服消費者,這不是公司的錯,漲價不會損害品牌聲譽。」
第二個原因是,企業在賭,其他企業一定也會漲價,因此也大膽漲價。
「成本衝擊和瓶頸,猶如在漲價的公司之間形成一個隱形協議,它們預期其他人也會採取相同行動。」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經濟學助理教授韋伯(Isabella Weber)表示。
當所有企業都在漲價,消費者也因此沒有太多貨比三家的機會。
例如,安聯保險就算出,約一成的歐洲食品價格漲幅是因為企業想要增加利潤。消費者之所以照樣吞下高價,安聯首席經濟學家蘇布蘭(Ludovic Subran)說明:「食品領域競爭不夠激烈,尤其是分銷領域。」
不過,《華爾街日報》說,企業的貪婪膨脹行為快不管用了,因為消費者忍耐力也有極限。
跨國食品公司雀巢財務長羅傑(Francois-Xavier Roger)在新一季財報會議上說,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抵抗程度越來越強,「我們可能會看到定價下降。」
諮詢公司TS Lombard也認為,企業趁機大賺錢的時間不多了:「企業利潤正在收縮,而且下一階段的利收縮將更加痛苦,公司將難以說服他們的客戶支付更多費用。」
- Can Inflation Fall Fast Enough for the Fed?
- Why Is Inflation So Sticky? It Could Be Corporate Profits
- This isn’t wage-price inflation, it’s greedflation – and big companies are to blame
- How ‘Excuseflation’ Is Keeping Prices — and Corporate Profits — High
- Is ‘greedflation’ on its way out?
(譯者:張方毓;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