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訪美,拜登大獻殷勤!5 張圖看懂「印度變世界強國」的背後真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10 日 8: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莫迪訪美,拜登大獻殷勤!5 張圖看懂「印度變世界強國」的背後真相


6 月 26 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抵美進行國事訪問,獲「前所未見的高規格禮遇」。

曾因宗教流血衝突被美國拒發簽證10年的莫迪,可能沒想過有天會在美國如此如沐春風。

鋪紅地毯、列迎賓隊、連白宮草坪都開放予印度裔美國人。莫迪成了首位同時被國會兩院邀請演講的印度總理,拜登更為其舉辦國宴。

邀請「總理」進行「國家元首」級的國事訪問本身就是破例,對這位人權爭議纏身、被控侵蝕印度民主的執政者禮數盡出,對於外交上秉持理想主義的美國來說更顯矛盾。不僅數十位民主黨議員在莫迪演講時公開抵制,拜登一直以來秉持的「民主對抗專制」大論述也恐被質疑。

印度為什麼對美國變得這麼重要?5張圖表一次看懂:

印度成美國圍堵中國、對抗俄國的最重要堡壘

首先,美印在對抗中國上有共同利益。

中印邊境的軍事對峙已邁入第4年仍未解凍。面對領土侵略,印度比過往更願意與他國建立戰略合作以挫敗中國。

美國對中國的重點雖不在軍事層面,中國以一帶一路積極擴張,與東協一同主導的RCEP更藉緊密的經貿連結,囊括全球三分之一的GDP,威脅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政經影響力。

所以,印度無論人口規模、地緣位置,都成了美國眼中唯一能圍堵中國、維持亞洲權力新平衡的堡壘。

此次訪美行,美印防務協議即是一大重點。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將與印度斯坦航空(Hindustan Aeronautics Limited)共同製造國產戰鬥機的發電機,且允許技術轉讓。拜登更將美國海軍艦艇的維修權交付給印度造船廠,並且承諾出售無人機,提升印度情報偵察能力。

此外,俄羅斯一直是印度最大武器供應國,印度在俄烏戰爭上的「不表態立場」也使其得以持續以折扣價購買俄羅斯石油。不過隨著俄烏戰爭,俄羅斯武器供給出現不穩,美國持續拓展其對印度的軍武市場。美國與印度的國防交易,從2008年的近乎為0,增加到2022年超過200億美元。

▲ 由於人口規模、地緣位置,印度成美國圍堵中國、對抗俄國的重要堡壘。

印度龐大人口紅利,全球經濟成長的唯一亮點

美國押注印度的底氣絕不僅止政治面。從拜登國宴中宴請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蘋果執行長庫克、谷歌母公司執行長皮采等人,可想見桌下流動的龐大經濟效益。

綜觀全球經濟:歐洲在衰退邊緣、美國成長放緩、中國疫後的復甦也只稱得上不慍不火,唯有印度脫穎而出,逆勢成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2023經濟成長率,德國、英國皆分別為-0.1%和-0.3%的負成長、美國成長1.6%、中國成長5.2%。

而印度,則是5.9%!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更認為,印度有望在10年內超越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

▲ 歐洲衰退、美國放緩、中國疫後復甦不慍不火,印度經濟成長成為全球亮點。

印度股市在外資熱錢洶湧下衝到3.4兆美元,成全球第4大,僅次美國、中國和日本。

外資的一頭熱並非沒來由。印度人口已經超越中國成全球最大,「人口紅利」可望在勞動和消費面收割。印度有三分之二人口正處工作年齡,人口中位數硬是比中國年輕了10歲。分析師也預期,203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年輕消費市場」,隨著可支配收入增長,從基本必需品升級到奢侈品的需求是可捕捉的大趨勢之一。

▲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成全球最大,可望在勞動和消費面收割「人口紅利」。

當疫情、地緣緊張情勢讓中國供應鏈顯得脆弱,美國有意尋求印度成為中國供應鏈的轉移地。印度也野心勃勃進軍晶片製造,期望成民主版科技中心。從數據看,自2014年莫迪喊出「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以來,海外直接投資(FDI)從451億美元,一路攀升至2022財年的835億美元,8年之間成長144%。

蘋果自2017年投入印度製造iPhone,如今產能已達7%,並預計未來每4支iPhone就有1支從印度出產。Google也表示,正在開發可以處理100多種印度語言的語音和文本的人工智慧模型。

莫迪此趟出訪更大舉收穫:美光超過8億美元的半導體組裝和測試設施投資協議、亞馬遜加碼投資150億美元、馬斯克也計劃在印度設廠等投資協議。

印度資金潮和人口紅利真相:先不要一頭熱

俗話說,有一好沒兩好。

有跡象表示,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正在放緩。印度公司事務部國務部長拉奧·辛格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在印度註冊的5,079家跨國公司,有超過3成撤離。

即便潛在消費人口龐大,通用、福特等汽車大廠皆因難以在車用率僅有2%的印度「找到長期獲利的可持續道路」,紛紛認賠退出。緯創在2020年遭千人暴力砸廠後,今年也傳出決意將iPhone組裝廠賣給印度塔塔集團,完全退出印度的手機組裝業務。

曾有台商吐露:「印度製造,沒有人經驗是好的」,原因不只包括印度長期實行保護主義,使得進口關稅居高不下;砸廠事件頻傳,顯示勞動管理風險深不可測。

《金融時報》更報導印度供應商Tata的機殼工廠,機殼良率只有50%,等於只有一半機殼可以送到富士康組裝,可見印度勞動力的質量不足跟上外資技術需求。

▲ 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正在放緩,三成印度註冊的跨國公司已撤離。

而印度人口紅利能否轉換經濟效益的關鍵在,他們有多大能力貢獻經濟。

根據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數據,目前印度勞動人口中,只有一半在勞動或在求職;單看女性,比率更跌至25%,遠低於中國60%。

此外,若要依循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成功模式,得藉發展出口導向製造業大量創造就業機會,紐約時報分析,至少得在2030年前創造9千萬個非農業工作機會,吸收過剩的勞動力。然而,印度製造業如今佔GDP比重不到20%,且這一數字在幾十年來一直停滯不前。

印度替代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引擎之路還有多遠?

以經濟規模論,印度只有中國的18%;以人均GDP來看,印度2,388美元、中國12,720美元,同樣不到五分之一;至於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印度15%,只有中國28%的一半多一點。至於港口基礎設施,《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擁有76個港口碼頭,而南亞潛在競爭對手總共只有31個,要追上中國的經濟規模、運輸效率,印度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 印度經濟規模僅有中國的五分之一,要追上仍需一段時日。

印度的成長故事固然可期,人口和地緣大環境等有利因素,使印度地為迅速升為全球亮點。不過「持續且實質的成長」非理所當然,國家內部基礎建設、種姓制度、教育公衛等痼疾如未爆彈,並非迅猛的經濟成長數據足以掩蓋和解決,也將是未來成長必然面臨的障礙。

紐約時報這樣形容印度:「它是全球政治上最重要的搖擺國,影響力足以改變國際的權力平衡,但它支持哪一邊卻從來不明確也不一致。」拜登對印度使出渾身解術的拉攏能否在政經影響力上收割成效、印度搖擺的政治立場最終將擺向何方,全球皆戰戰兢兢。

(作者:劉怡廷;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The White Hous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