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魚缸到金目鱸養殖場,AI 養魚解決老師傅技術失傳問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09 日 7: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財經 , 軟體、系統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從魚缸到金目鱸養殖場,AI 養魚解決老師傅技術失傳問題


一般人聽到專業養殖戶大多想到的可能會是「人口老化」面臨接班問題、「憑經驗」的技術很難傳承;過去是觀賞、寵物魚玩家的峰漁董事長劉建伸,僅憑著自己「喜歡養魚」的興趣,在 2014 年時開設金目鱸養殖場,且有感於養殖漁業人力不斷老化、經驗無法有效傳承等痛點,在 5 年前決定與資策會合作導入科技養殖系統,不僅在魚池中放入感測器監測水質、以影像辨識來確認放養魚隻的數量,甚至還將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的概念融入到養魚中。

數位部產業署率團至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峰漁科技養殖場域,在該場域中除了可看見一池池的金目鱸養殖池外,還可看到劉建伸自己發明、獲得專利的智慧數魚機;這個智慧數魚機的概念就像是農民將果子依照大小分類的機器一樣,在將一桶魚倒入智慧數魚機中後,機器會依據魚隻的大小分類,且機器也會自動數魚,在螢幕上顯示不同大小魚隻的數量。

▲ 智慧數魚機。

為什麼需要這樣的智慧數魚機?峰漁總經理王靜儀解釋,過去「數魚」這件事需要具備經驗的師父來進行,但是稍不注意可能就得重新數過,且這樣的經驗傳承通常不太容易;透過智慧數魚機即可依照魚隻的大小分篩、統計各種大小魚隻的數量。

▲ 智慧數魚機既可依照魚隻大小分類,也可計算不同大小魚隻的數量。

其實過去一段時間部分漁塭養殖戶或多或少都有導入水車、飼料投餵機、水質感測器等系統,但過去的做法都屬「各自為政」,系統都獨立運作、缺乏整合性。王靜儀認為,將科技導入養殖魚場的好處不僅是可將這些系統整合到同一套系統中,收來的數據還可進一步地將養殖歷程數位化以動態優化養殖作業、結合專家知識調整養殖問題,且還可做出一套可溯源的完整養殖履歷,整個水產品生產過程透明化。

在峰漁導入的系統中,最特別的部分莫過於加入了製造業者較常導入的數位分身;峰漁利用數位分身融合人類智慧(Human Intelligent),以動態學習優良漁民的經驗、知識,針對現場觀察進行生產行為的模擬預測,以做出最佳判斷、讓產量增加。

除此之外,峰漁的系統中也包含了 AI 動態養殖曆,這個 AI 動態養殖曆可導入過去的「養殖達人」經驗,再加上水質數據、天氣環境因子、養殖日誌等數據,系統會在每年不同的時間點給出與過往數據相對應的養殖建議。養殖者也可在 AI 動態養殖曆中了解每天的派工狀況。

對於建置一套系統,許多業主最擔心的莫過於建置成本;對此,劉建伸坦言,系統本身的確不便宜,從導入初期至今已經投入 8 位數的成本,但後續帶來的效益也相當明顯,像是養殖戶過去都得長時間留守漁塭,在導入系統後,可將平均每天 8 小時的工作時間降低至 6.5 小時。

人力成本也可進一步降低,王靜儀估算,透過導入系統,每 100 公頃養殖面積的人力可從 33 人降低至 10 人,節省近 2,000 萬的人力成本。

另外,因為產銷履歷透明,系統性的養殖食用魚還可增加附加價值,讓產品可更容易地銷往國內外市場;據了解,峰漁的產品目前已打入日本、澳洲,以及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中。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