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喊降息,台灣卻一直升息?從三件事看升得好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01 日 7:40 | 分類 國際金融 , 財經 , 金融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為什麼美國喊降息,台灣卻一直升息?從三件事看升得好


台灣中央銀行 3 月 21 日意外升息半碼,輿論解讀此舉多半與電價將漲、通膨預期升溫有關。

雖然市場有很多爭論,但筆者看來,這次央行升息其實升得好,甚至如果更早升,會更好。因升息有個更重要意義,就是可能扭轉台灣長年負的實質利率。

先談談這次升息馬上造成的影響。

解定存也要買00940?
升息影響一:冷卻過熱股房市

這次央行調降名目利率,也就是現金貨幣等借貸時利率。意思是調升了,會直接影響各種投資。

首先,現有債券價格會下跌。因既有債券是按舊利率發行,利率上升,既有債券的報酬率會低於新利率,因此,這些債券價格必須下跌,才能吸引投資人持有。

再來,利率上升後,可能抑制股市、房市過熱現象。因升息,會讓人們投資股市或房市的機會成本上升。

近日有不少人解除定存大買00940等ETF,原因就是存款利率太低。目前新台幣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1.5%多。

當存款利率低,人們當然更有誘因解存款轉投資。但如今央行調升利率,讓人把錢從銀行拿出來,去投入股房的機會成本上升,這或許有望冷卻不斷高漲的股房市。

但為什麼央行這時有本錢調漲利率呢?因為國內景氣漸露復甦之象。

景氣太好?
升息影響二:抗漲價、抗通膨

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就有建議應該升息的聲音。但央行或許礙於台灣與國際景氣仍未明顯好轉,不敢貿然升息,怕熄滅經濟復甦的火苗。

台灣經濟成長率上修到3.22%

但國發會3月初發表新版景氣燈號,是16個月來首次呈景氣復甦綠燈。國發會稱出口、生產、投資、銷售、金融等指標燈號分數均增加,顯示景氣正在好轉。

央行此次調升利率後發報告,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上修為3.22%,顯示景氣好轉,央行不需再餵經濟吃低利率的興奮劑。貨幣政策主軸也由「救經濟」轉向「抗通膨」。

台幣貶值恐導致輸入型通膨

另一考量或許是新台幣匯率。近來台灣股匯明顯脫鉤,股市漲破2萬點,新台幣卻一路貶到1美元兌31.7元,創近四個月新低。央行總裁楊金龍的解釋是:外資投資台股,逢高獲利了結將資金匯出,導致新台幣面臨貶值壓力。

但不論原因是什麼,新台幣貶值,會導致進口品價格上漲。尤其台灣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油氣等原物料,貶值會導致「輸入型通膨」,配合電價上漲,可能會讓國內物價上漲壓力更大。

央行最新報告預估,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上修至2.16%,原因是電價上漲的直接間接影響。

如今央行調升利率,提高外資留下的誘因,或許可稍微抑制新台幣貶勢,也有助紓緩輸入型通膨造成物價上漲壓力。

終於可以淘汰殭屍企業?
升息影響三:扭轉負實質利率,抓出報酬低企業

不過除了減緩市場投機行為與抑制物價,央行此次升息更大意義,還可能扭轉長期負實質利率。就像討論薪資時有實質薪資,這種扣除通膨、物價上漲等影響因素後的數字來討論。同樣的,實質利率指名目利率減去物價上漲率,也就是扣除物價影響後的真實利率。

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他們看實質利率,是用一年期存款利率,減去一年物價上漲率。以去年3月到今年2月一年平均通膨率計算,未考慮央行這次升息半碼,去年實質利率為負,是-0.873%。

實質利率為負,形同不鼓勵儲蓄

最直覺是不鼓勵人們儲蓄。因將今天收入存到明天,利息是負的,反而侵蝕本金。但更重大影響是,負實質利率會變成低報酬率產業、個別公司的保護傘,讓他們不被市場淘汰。

實質利率為負,沒競爭力的公司也能活

假設今天實質利率是3%,一年投資報酬率不到3%的生意或行業,很可能會在市場競爭時被淘汰。因人們不會投資這些企業,或企業如果借錢做生意會無法還錢。但實質利率是-0.8%,報酬率趨近0的行業,在這種環境就能存活。

負實質利率還能生存的企業,就是所謂「僵屍企業」。

日本最明顯:日本政府多年實施負利率,17年不曾升息,導致無競爭力企業靠廉價貸款,從事低報酬率生意也能生存。統計顯示日本僵屍企業數有25萬家。正利率時這些企業本應退出市場,如今卻占用生產資源,「佔著毛坑不拉屎」,也是阻礙日本經濟成長的元兇之一。

台灣殭屍企業數量,亞洲排名第四

台灣長期維持負實質利率,同樣造成這個結果,《日經亞洲》(Nikkei Asia)2019年引述統計,台灣殭屍企業數量是亞洲第四。

市場汰弱留強,經濟才能持續發展,負實質利率使本來該被淘汰的企業,繼續占用資源,排擠較有競爭力企業的生存空間,或讓想投入市場的新血、年輕人拿不到資源,對長期經濟發展不利。

這次央行調升利率,總裁楊金龍被問到負實質利率時,提到實質利率未來「朝轉正方向發展」。這次意外升息也許是個契機,如果能讓台灣從此走向正實質利率,讓長期經濟體質更健全,將是平抑物價以外的另一個收穫。

(作者:楊少強;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