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 2018 年川普擔任美國總統點燃戰火,至今超過六年,期間波及中國鋼鋁、航太、資訊、網通、鋰電池及太陽能等產業,生物科技又是另一個受美中對抗嚴重影響的產業。
美國國會長期擔心藥品和醫療產業過度依賴中國,生物科技早視為美中脫鉤重要環節,之前美國對中國生技業已採取局部限制措施。新冠疫情又加劇擔憂,觀察家一致認為,生物科技將是下個擴大美中對抗的戰線。
2022 年底開始,美國官員便逐步加強言論和行動力度,以確保美國對全球生物技術競爭力和規則制定的領導地位。一系列法案及措施,使企業家、科學家和相關業者紛紛感受政策巨變將至。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前主席、眾議員麥克·蓋拉格(Mike Gallagher)形容美國舉措是為建立全球生物技術標準的「道德倫理之戰」。
其他議員和專家則稱,掌握生物科技的優勢對國家創新和發展都至關重要。生物技術是把鋒利的「雙面刃」:可改善人類基因、提高能源效率及實現永續農業等良善目的;但若被有心人士掌握,則能製造混亂及災難。
美方的壓力已對中國業者產生重大影響
2015 年 5 月中國國務院推出《中國製造 2025》政策,生物技術定位為關鍵新興技術,宣示全力發展生技領域決心。習近平更於 2022 年 4 月公開激勵中國科學家應在生物大分子和遺傳學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並宣布以生物科技改善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重要目標。因此,生物技術在省、市、公司等層級都升為重點產業,顯見對「中國崛起」(China Rise)的戰略價值。
意識到中國企圖,2022 年 9 月白宮頒布命令,加速因應中國挑戰。政府與國會合作,施壓相關產業利益關係人,避免與中國建立危害美國利益的夥伴關係。商務部則透過審查中國生技產品的用途(尤其軍事相關),將多家中國公司列入實體清單(貿易黑名單)。財政部和國土安全部則制裁非法貿易藥品的中國生技公司。諸多措施構成對中國生技業的聯合打擊,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及利益。此外,國會引入《基因法案》,加強對基因轉移的審查。民主、共和兩黨合作推動之《生物安全法案》,更是禁止與中國生技公司合作,進一步對中國生技業施壓。
美方的壓力已對中國業者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生技巨頭,藥明康德的股價曾一日大跌 20%,其美國合作夥伴被迫尋找替代供應商。美國公司對中國生技業的投資顯著減少,企業開始撤資。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BASF)退出新疆的合資企業,美國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停止在西藏銷售產品,法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終止與中國合作。雖然與中國生技業全面脫鉤對美國經濟也會產生嚴重影響,但保護國家安全目標下,此趨勢不可擋。
總體而言,儘管美中生物技術脫鉤可能衝擊全球創新速度,但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為確保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的措施仍將是重中之重的政策。無可避免,美中在生技領域的競爭將持續增溫,並影響全球科學合作和創新之進展。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