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101 電梯是崇友做的!50 年老品牌緊追日廠,總座親揭成功祕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5 月 26 日 9:00 | 分類 公司治理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北 101 電梯是崇友做的!50 年老品牌緊追日廠,總座親揭成功祕訣


做為台灣唯一上市櫃的本土電梯廠,崇友在 2018 年撤出中國,專注台灣市場後,已連續 5 年營收、獲利正成長,其亮眼成績的背後,其實藏有兩大關鍵決策。

「50週年、營收要超過50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要超過5元,都發生在去年。」說這話的人,是現年65歲的本土電梯大廠、崇友實業總經理游本立(見下圖)。在公司打拚逾47年的他,幾乎見證崇友半世紀的發展史。

台灣人對崇友這個品牌並不陌生,民眾日常生活中所搭乘的電梯,約有22至25%都是它的產品。舉凡台北101、寒舍艾美酒店、遠雄金融中心、高雄捷運等地的電梯,均出自它手,是台灣前三大電梯業者中,唯一一家本土電梯品牌;2022年永大下市後,則為台股裡僅存的電梯股。

攤開崇友財報,該公司去年營收52.7億元,EPS5.06元,是第五年營收、獲利雙成長。今年4月股價更是突破百元大關,5月衝上126.5元高點。

「公司目前手握90億元訂單,是歷史新高!」游本立興奮地分享著,表示這些訂單將在未來3年陸續出貨。

進口產品價格高、維修難
挹注資金研發國產電梯

表面上,崇友近年營收、獲利,均繳出亮眼成績單,帶動股價走揚,是受惠於房市交易熱絡。但其實,崇友能持續穩健成長的原因,是30年磨一劍的成果。

時間回到1974年,當時的崇友,還缺乏電梯技術,只能靠代理日本東芝(Toshiba)品牌,並做為與其技術合作的電梯代工廠。「講白話就是你必須花錢買它們的技術,前後大概有3、4種機型,每一種平均要花5千萬元,這個價碼在當時是很高的。」游本立直言。

1995年,崇友下定決心要做自有品牌,因其深知必須掌握自有技術,才能有效降低進口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游本立指出,「30年前核心設備從日本進來,一台電梯可能要賣800萬元,有了自有技術後,一台售價降至270萬元。」

崇友花了兩年做研發,1997年,終於做出旗下第一台低速電梯,並在同年推出自有品牌崇友,只是當時,這台低速電梯一秒鐘移動不到一層樓。

游本立強調,當時能做的還只是最低速的電梯,根據崇友官網顯示,速度約落在秒速2.5公尺,但已經是國產電梯的創舉,賣進不少社區大樓。

後來,隨著樓層愈蓋愈高,以及對電梯的安全性要求提升,崇友也陸續再投資上億元研發,成功在2014年將秒速4公尺的電梯國產化 ,到現在已經可以做出1秒鐘跑6公尺(兩層樓高度)的電梯。「你不要小看這個技術,台灣不到10棟大樓有這麼快的電梯」,游本立的語氣裡滿是自豪。

目前,崇友在桃園楊梅廠還設有台灣最高、內含4個升降道的研發塔,用於電力測試;研發部則配有40位同仁, 至今仍每年投資2至3%營收金額,進行研發設計。

(作者:徐采薇;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