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大作慘賠、刺客教條延期,為什麼黃金 IP 也無法挽救如今的 Ubisoft?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04 日 7:40 | 分類 公司治理 , 數位內容 , 網路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星戰大作慘賠、刺客教條延期,為什麼黃金 IP 也無法挽救如今的 Ubisoft?


有一款年年可賣千萬套的黃金 IP,即便不像任天堂款款爆炸,但育碧(Ubisoft)應該也是地球上最賺錢的遊戲商之一,可能沒人想到 Ubisoft 現在股價會跌到十年來新低點。官方認為是重要作品的〈星際大戰:亡命之徒〉在宣布〈刺客教條:暗影者〉延期後,承認這款遊戲的銷售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分析稱銷售目前達百萬套,以破億預算看,這款遊戲還是嚴重虧損。

近年法國遊戲巨頭 Ubisoft 陷入複雜困境,從股價劇烈波動、遊戲銷量不如預期、關鍵作品延期發表,到公司管理和文化,這些因素共同將 Ubisoft 推向關鍵的轉折點。Ubisoft 股價漲跌其實與業績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更大影響來自外部惡意收購企圖和內部管理決策的失誤。本文深入探討 Ubisoft 近期狀況,分析股價波動背後的真正原因,以及新遊戲表現對公司的影響,並展望 Ubisoft 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股價波動:惡意收購與市場投機的產物

自從近三十年前上市以來,Ubisoft 還是一個小代理商時,該公司的企業歷史就一直是對抗惡意收購的戰爭。早在 2004 年,美商藝界(Electronic Arts)有天突然吞了 Ubisoft 近 20% 的股份,這被視為潛在的惡意收購前兆。雖然 EA 的意圖失敗了,並最終在 2010 年出售股份,但 Ubisoft 一直都在面臨類似的危機。2015 年,法國媒體巨頭斐凡迪(Vivendi)也突然開始大量收購 Ubisoft 的股份,意圖取得控股權。這引發 Ubisoft 創辦人 Guillemot 家族的強烈反彈,並從此展開長達三年的企業保衛戰。

你可以從股價看到這場戰爭的狀況,這段期間,Ubisoft 股價被堆高到非理性水位,這並非業績期望帶來的成長,且是市場對潛在收購的投機行為導致。投資者預期威望迪最終收購 Ubisoft,並帶來高額回報,因此紛紛買入 Ubisoft 股票。結果 Ubisoft 股價 2017 年不斷攀升,超過 Ubisoft 當時業績能支撐的程度。

當威望迪 2018 年與 Ubisoft 和解,並將股份出脫給 Guillemot 家族與遊戲巨頭騰訊控股之前,股價達元左右,故 Ubisoft 部分時間點的股價波動,更多是外部收購企圖和市場投機導致,與公司實際業績不見得有實際關連。講白點就是,如果與 EA、動視暴雪這類公司相比,Ubisoft 雖然有名但卻遠不如上述公司賺錢:營收遠不及動視暴雪,股價卻在疫情時相提並論,怎麼看都不合理。後面會有更多內部管理的探討。

▲ Ubisoft 的股價其實跟許多因素掛勾,但與該公司的營收關連性較低。(Source:Google

業績表現與市場挑戰:新遊戲的失利

儘管股價波動與業績不見得有直接關係,但 Ubisoft 的營運確實存在問題:最新推出的〈星際大戰:法外之徒〉未能達到預期的銷售目標,這對於公司來說是一大打擊。該遊戲在首波宣傳時引發了廣泛的關注,畢竟這是在大家都以為 EA 仍擁有獨家開發星戰遊戲時公布的,因此股東也會認為這代表《星際大戰》系列 IP,將會成為 Ubisoft 財報的新基石,但主角公布長相,玩家社群抨擊是 D.E.I. 政治正確考量後,市場冷淡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筆者有幸獲友媒邀稿,遊戲發行前先試玩〈星際大戰:法外之徒〉,發現即便受部分媒體讚譽,但除了 bug 不斷、畫面經常有顯示問題,新手教學到遊戲機制設計都有不少問題,導致玩家玩遊戲時就像真的在玩沒有提示的開放遊戲,得先撐過一段無聊的地獄時光,才會逐漸倒吃甘蔗進入狀況,但之前細節不夠嚴謹就會讓許多人棄坑。

〈星際大戰:法外之徒〉處處能看到急就章設計、明顯是趕工上架的痕跡,狀況可能比〈全境封鎖〉上市時還糟糕,會有這種趕工情形,可能是因為 Ubisoft 另一款王牌 IP〈刺客教條:暗影者〉原定 11 月發行,為了避免自己打自己,只能讓〈星際大戰:法外之徒〉還不完備就倉促上市。加上迪士尼串流《侍者》影集口碑極差,影響核心族群對〈星際大戰:法外之徒〉的興趣。

▲ 女主角外貌引發一波政治正確討論,不過遊戲發行後就停了。(Source:遊戲截圖)

根據之前訪談,〈星際大戰:法外之徒〉至少有 600 人團隊研發三年半,即便以最寬鬆的人力計算,這款遊戲的研發成本也至少超過一億美元。據 Ubisoft 於財報會議中稱,他們正在花費人力改進〈星際大戰:法外之徒〉體驗,以期能靠口碑重新吸引玩家回鍋。3A 遊戲剛推出時一堆 bug 的例子並不少見,不管是 Ubisoft 自己的〈全境封鎖〉或是〈電馭判客 2077〉與〈巫師 3〉等,一開始都是 bug 不斷,但〈巫師 3〉最終也是靠改進了遊戲體驗,最終以口碑收穫了數千萬玩家──因此改進遊戲體驗提升遊戲銷量並非空穴來風,只是 Ubisoft 過往的「改進」歷史都不太好,因此也沒辦法讓老玩家抱持太多信心。

另一方面,備受期待的〈刺客教條:暗影者〉宣布延期至 2025 年 2 月,這對 Ubisoft 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款遊戲原本被視為拯救 Ubisoft 業績的關鍵作品,計劃在年底長假期間衝刺銷量。然而,延期的決定不僅影響了公司的財務預測,還可能降低玩家對該系列的興趣。況且明年 2 月底,還有一款超強作〈魔物獵人:荒野〉蓄勢待發,分析認為這兩款遊戲的族群重疊的比例較高,可能會受到〈魔物獵人:荒野〉的重大影響。

內部管理與決策失誤:根本性的問題

Ubisoft 的困境不僅僅在於市場表現,內部專案管理績效不佳也是明顯可見的問題:Ubisoft 的員工人數(以純遊戲公司來說)遠超過同行,但營收和利潤卻沒有與員工人數成正比。例如在 2021 年,Ubisoft 的員工人數突破 2 萬人,是動視暴雪同期的兩倍有餘,但同年動視暴雪的營收為 88 億美元,而 Ubisoft 的營收則為 26 億美元;暴雪一個員工平均賺 88 萬美元,而 Ubisoft 一個員工平均賺 13 萬美元左右,差異巨大,這表明資源分配與專案管理問題很多。即便握有〈刺客教條〉、〈全境封鎖〉、〈波斯王子〉等 IP,這些 IP 的開發仍然耗費大量鉅資,導致投資回收的效益不彰。

其次,公司的戰略決策顯得搖擺不定:從進軍免費遊戲與行動遊戲、到涉足區塊鏈和 NFT 技術,Ubisoft 似乎在不同的方向上搖擺不定。這種缺乏明確長期戰略的情況,導致公司無法集中資源,專注於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可能也是員工人數過多的原因之一。再者從 2019 年開始,Ubisoft 就已「認為 Steam 的商業模式不切實際」而選擇跳過 Steam 在自己的平台上發行〈全境封鎖 2〉,之後許多遊戲都沒有在 Steam 首發。直到今年《阿凡達》系列遊戲才讓 Ubisoft 重回 Steam 首發的行列,同時也包括延期到明年 2 月的〈刺客教條:暗影者〉。已經有無數遊戲證明,同時在多平台上首發能獲得最佳的銷售效益,Ubisoft 反其道而行是對自己的遊戲銷售過度自信、同時也賠上了過去幾年的潛在營收。

最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內部的文化和管理問題。2020年,Ubisoft 被曝出存在嚴重的職場霸凌和性騷擾問題,且涉及多名高層管理人員。儘管公司進行了內部調查、同時 2023 年政府部門也採取了法律行動,但外界對 Ubisoft 的懷疑已經嚴重影響了公司的聲譽,也對員工的士氣和生產力造成負面影響。

▲ 兩週前公布的〈刺客教條:暗影者〉刻意淡化黑人武士彌助的存在感。

領導層的責任與要求變革的聲音

Ubisoft 當前的困境,原因大都指向了公司現今的領導層,身為創辦人與執行長的 Yves Guillemot,本就對公司的發展方向和管理負有最終責任。他 30 多年來成功抵禦多次惡意收購企圖,保持公司獨立性。然而,這種在董事會運籌帷幄的能力,並不等於快速變化的遊戲市場能做正確戰略決策。

投資者和業界人士開始質疑,Guillemot 是否仍然是帶領 Ubisoft 走出困境的合適人選。或許,公司需要新的領導層,帶來新的思維和戰略,才能重新定位 Ubisoft 在全球遊戲市場中的地位。在連續的業績不佳和股價下跌之後,投資者的不滿情緒逐漸升溫。近期,有激進的投資者公開要求 Ubisoft 進行私有化,建議將公司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這些投資者主張,通過裁員、出售資產等方式,可以提高公司的財務表現。

然而,這種建議實際上可能對 Ubisoft 的長期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私有化和隨之而來的裁員和資產剝離,可能會削弱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損害其在全球遊戲市場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這並不能真正解決 Ubisoft 內部存在的管理和文化問題。目前 Ubisoft 面臨三大問題:〈星際大戰:法外之徒〉的銷量低迷、〈刺客教條:暗影者〉延期與政治正確鬥爭,以及來自工會的罷工威脅與員工的不滿情緒。這些問題不僅反映出 Ubisoft 在產品線管理尚有不足,也顯示公司內部溝通和領導力的危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公司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