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與拜登的關稅政策為什麼不受經濟學家支持,又有什麼差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6 日 8:00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川普與拜登的關稅政策為什麼不受經濟學家支持,又有什麼差別?


關稅為國際貿易政策工具,美國建國後便有重要地位。然川普與拜登兩屆政府操作下,關稅從保護本土產業的稅收手段,演變成地緣政治與經濟競爭的重要槓桿。《Axios》報導,川普將關稅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發明」,拜登則選擇保留部分川普政府時期的中國關稅,並推出新能源車、太陽能面板和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新增關稅。

美國憲法其實是授權給國會制定關稅,但是國會則把這個權力給予總統:因為與其說關稅是美國的收入來源、不如說是一種外交政策工具。根據卡托研究的資料,從美國建國到南北戰爭,關稅一直都是美國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直到 1930 年的關稅法案導致關稅報復戰,在那之後國會就將關稅制定權授與總統,讓行政部門可以藉由徵收關稅保護美國工業或國家安全。

川普的全面關稅政策:強勢但代價高昂

川普在 2018 年開始實施一系列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高額關稅,他曾說目標是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同時降低中國在全球市場中與美國的競爭地位。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在 2024 年的報告,這些關稅措施最終導致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市值在短短 20 天內下跌 2.5%,損失高達 1,300 億美元。而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也指出,這些貿易戰關稅在川普和拜登任內,從美國消費者那裡額外徵收了超過 2,330 億美元的稅款。

根據《華爾街日報》對 39 位經濟學家的訪談來看,沒有任何一位專家贊成川普新提出的關稅政策──也就是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 10% 或 20% 關稅的計畫。他們認為這樣的政策無法有效減少貿易赤字,反而會有造成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風險。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計算,川普的新關稅構想、將使中產階級家庭每年多支付 1,700 美元購買商品。

川普關稅政策的另一個特點,則是強調保護美國製造業、減少來自於中國的競爭:例如,他曾提議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 60% 的關稅,以此提高國內製造業的競爭力。然而,《彭博》研究人員指出,在川普的限制措施下,中國依然在無人機、太陽能板、石墨烯、鋰電池、高鐵等幾個技術領域上取得全球領先地位。代表關稅不見得能阻止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有些時候甚至增加了美國企業的產品成本、促使部分美國公司失去了中國的市場──有些人認為這也影響了美國企業的競爭性。

 ▲ 美國農民因為川普時代的關稅政策損失了數十億美元。(Source:Statista

拜登的關稅政策:繼承與調整

拜登上任後,選擇保留並擴大了一些川普時期的關稅政策,特別是針對中國的部分。根據《Axios》的報導,儘管川普的關稅措施導致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了大量成本,但拜登依然保留了對中國的關稅,並加徵了針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板及半導體等產品的關稅。

拜登的經濟顧問 Lael Brainard 表示,拜登「強硬且有針對性的投資與執法措施」與前任政府有明顯差異。例如,拜登政府針對新能源車與半導體的關稅政策,是為了應對中國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同時加強美國本土投資。然而,拜登也被批評在其前三年內選擇保留川普的中國關稅──即使通膨壓力上升。拜登對關稅的態度顯現出兩種矛盾目標:一方面希望復甦本土製造業,另一方面又希望推動綠能轉型。然而,經濟學家指出,這些目標常常相互矛盾。例如,關稅可能增加電動車和太陽能產品的生產成本,反而延緩綠能技術的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還推出了一些針對美國產業的扶持措施──例如對美國電動車製造商提供大規模補貼,這些舉措一方面是讓中國相關產品吸引力降低,但也一定程度上導致與地緣政治的盟友產生了衝突。例如歐盟成員,就對美國的電動車補貼有一定程度上的質疑,而阻止日本新日鐵收購美國鋼鐵也是如此,這有很大程度是為了迎合保護政治利益(也就是選票)的聲明。

不管如何,稅務基金會的艾瑞卡‧約克(Erica York)則說,當 100 年前關稅是聯邦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時,聯邦政府支出占 GDP 僅為 2%,現在大約是 23%。

關稅政策的經濟與政治影響

儘管川普與拜登在關稅政策上都有共識,即將關稅視為一種刺激經濟、保護國家產業的重要工具,但他們在執行細節和具體目標上卻有明顯差異。川普的關稅政策強調大範圍、全面性的措施,對象包括所有進口產品──尤其是可能對中國商品徵收 60% 高額關稅。拜登則更多採取選擇性措施,針對特定領域徵收關稅,以保護國家安全及支持綠能產業轉型。根據彭博的資料顯示,拜登在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板、半導體的關稅政策上,特別強調投資與法律相結合的方式,以避免過度擴大對消費者的負擔。儘管如此,這些政策同樣使美國企業面臨產品成本上升的挑戰,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脹壓力。

川普和拜登在關稅政策上的另一個差異是對貿易夥伴的態度。川普的政策更具對抗性,經常將關稅視為經濟上的武器,以期達成外交目標。而拜登則傾向於結合投資與政策執行,雖然也有對抗性措施,但他在某些領域選擇了保守策略,例如保留了川普時期的部分關稅,而不是全面提升關稅。有趣的是,有 16 位諾獎經濟學得獎者認為相比於拜登的政策來看,川普的經濟政策會造成更嚴重的通貨膨脹、且對全球經濟造成持久傷害。

川普與拜登的關稅政策不僅影響美國國內經濟,還對全球供應鏈,特別是中美之間的供應鏈造成重大影響。川普在第一個任期內實施的限制措施,使得許多美國企業,包括蘋果、Intel、Qualcomm 等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遭受損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指出,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使得美國半導體公司市值損失 1,300 億美元。同時,這些限制措施反而促使中國企業更加自立自強,進一步推動供應鏈本地化。彭博報導說明華為自 2018 年以來,積極推動供應鏈本地化,Mate 60 系列的本地替代率已達到 90%。這一現象顯示出,關稅措施並未有效削弱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發展、反而促使中國企業尋求更多的自主供應來源,對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競爭力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拜登的政策則選擇在一些特定技術領域繼續施加壓力,例如對電動車和半導體實施的出口管制措施。但這些措施在短期內未能完全遏制中國的技術發展,反而增加了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並促使更多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泰國等地建立生產基地,以降低受到美國關稅的影響。要降低中國的競爭問題,不只是需要關稅,可能需要更為大量的產業扶植。

▲ 目前美國隊中國的關稅收取方式。(Source:Visual Capitialist

為什麼關稅政策不受到經濟學家支持?

在中國的美國商會預測,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管制導致美國公司每年損失至少 830 億美元的銷售損失、同時也損失了 12.4 萬個工作機會。換句話說,無論是川普的大刀闊斧、還是拜登的精準打擊,關稅政策的代價最終還是由企業與美國人民承擔。華為的案例和銷售數據,說明了為何美國半導體巨頭如英特爾和高通反對拜登政府收緊晶片出口管制,也解釋了為何輝達在遵守出口管制標準的同時,仍持續為中國市場設計晶片。

許多北美的經濟學家、財經媒體都對關稅政策提出大量質疑──即便是在中國產業狀況如此威脅美國的情形下,他們也仍然認為這些關稅無法達成美國政府的目的。究其原因,美國企業研究所的經濟政策主任麥克‧斯崔(Michael Strain)在接受 Axios 採訪的時候所說明的情況,或許就比較能理解這些經濟學家與財經媒體的擔憂,他說:「我們能看到,保護主義政策常被用來推動一些完全不相關的目標,而這些目標之間往往相互矛盾。一開始說要振興美國本土製造業、接下來又說要削弱美國與中國的經濟連結;然後又說要廣泛提升美國經濟的自給能力;現在又說要藉此維護國家安全、支持綠能轉型;最新的說法是,這些關稅是要為聯邦政府的開支提供資金。」

斯崔認為:「這些目標對貿易政策的要求太高了。」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