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第三代,如何用 11 年時間將牧場規模翻三倍,打造出全台最大安格斯牛牧場,更讓晶華酒店旗下晶華軒、米其林餐廳山海樓、「澀 Sur-」成為客戶?
當傳統產業面臨瓶頸,接班者如何找到新機會?
「光是安格斯牛,我們就養兩千頭,是全台最多的牧場。」本土規模最大安格斯牛牧場──農場晃晃總經理陳柏吟(見下圖),領著《今周刊》記者開車穿梭在雲林褒忠的小路,自豪地介紹著。
包括統一聖德科斯、永豐餘生技、悠活農村、安永鮮物等通路,以及米其林餐廳山海樓、「澀 Sur-」和EMBERS等業者,都是農場晃晃的客戶。
以往台灣人所吃到的安格斯牛,多是以進口為主,美國南加大長照學系畢業的的陳柏吟,是如何從一個門外漢,變成國內最大的安格斯牛牧場掌門人?
「其實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接班」,陳柏吟自承,出身雲林畜牧家庭的她,家中有四個兄弟姊妹,但兄姊志不在家業,父親也因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一度打算出售牧場。考量自己對企業經營管理有興趣,2013年,她才毅然決然回台接下家業。
從頭學
半夜窩豬場觀察母豬生產
只是,過去從未參與家中養豬事業的陳柏吟,一切得從頭學起。
起初,她跟著現場師傅學育種、配種、採精、驗孕等一系列工作,「我連半夜都在豬場觀察母豬生產」,回憶起剛接班時的情景,她忍不住苦笑。
事實上,國內外許多牧場會選擇把配種工作交給獸醫師,但她不願生財關鍵全掌握在別人手中,所以選擇親自掌握技術。
擴大飼養規模,則是她接班後的第一項轉型任務。
原來,陳柏吟家中的飼料生意是採月結付款,容易有客戶倒帳風險,她思考,若增加自養數,就能自產自銷原料,同時降低飼養成本。
敢於投資的她,運用家中既有資本,加上貸款和農會補助金,投入上千萬元,陸續收購無人接手的畜舍,增設溫控、水簾和條狀地板等設備。
這個做法確實奏效,讓牧場生產力大幅提升,豬舍從原本不到10處,增加至22處;此外,新的自動化設備,也讓每處人力從過往聘用3名,變成僅需1名。種種改變,為農場晃晃打下穩固的基礎,年營收從最初的幾千萬元成長至上億元。
2018年,農場晃晃迎來第二次轉型,開始養殖安格斯牛。
原來,台灣國產牛肉多出自被淘汰的公乳牛,且超過95%牛肉由國外進口,因此七八年前,政府開始積極鼓勵台灣業者飼養多元品種;而農場晃晃,就是其中一個響應政策的業者。
陳柏吟認為,台灣人愛吃牛排,養殖本土安格斯牛,肯定有市場。
過去台灣雖有業者嘗試飼養安格斯牛,但由於多數人不願放棄既有公乳牛,因此貨源和數量並不穩定;加上資本支出大,因此少有業者願意從其他領域跨足養牛事業,「這是自找麻煩!」陳柏吟自嘲。
(作者:徐采薇;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農場晃晃 Farm Aroun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