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PCB 產業鏈搶進泰國,台廠力退紅鏈聚焦藍海賽道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31 日 15:40 | 分類 PCB , 國際貿易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全球 PCB 產業鏈搶進泰國,台廠力退紅鏈聚焦藍海賽道

去中化浪潮下,台灣 PCB 業者前進泰國,也面臨中資大舉進軍。業者憂心中國「內捲」文化會複製到東南亞,專家解析,這次台商是為地緣政治南向,不是當年為成本考量西進,掌握高階技術,「聚焦藍海賽道,可避免與紅鏈打價格戰」。

印刷電路板(PCB)是電子產品之母,台灣擁有全球最大PCB產業鏈,過去以兩岸生產運籌為優勢;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供應鏈採取「中國+1」策略,滿足客戶分散風險的要求。2023年起,台廠PCB產業鏈大舉前進泰國設廠,2025年迎向逐步量產、開花結果的一年。

泰國因PCB產業發展相對成熟,至今有包括華通、欣興、臻鼎-KY、金像電、尖點、台虹等十多家台資PCB廠,宣布在泰國設新廠,並逐步推動開出產能。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預期,2026年泰國PCB產值在全球市場比重可望超過5%,未來產能比重還會繼續增加。

不只台廠,因應美中貿易戰,中資PCB廠商也加速海外布局,一方面跟隨品牌廠出海,一方面也在內需疲軟下,積極爭取歐美訂單。TPCA指出,截至2024年底,已有27家中港資PCB製造商前往泰國投資,將帶動為數可觀的紅色供應鏈陸續赴泰群聚。

「中國廠商過去如何『內捲』,東南亞也會複製同樣模式。」PCB上游材料廠高層對《中央社》表達憂心。台灣PCB業者在東南亞,將面臨紅色供應鏈訂單、土地、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競爭。

「內捲」是中國用語,源自社會學概念「內捲化」,形容社會文化重複勞作、毫無發展;現在「內捲」視為「白熱化競爭」,也就是資源有限下,為搶奪資源的非理性過度競爭。

「相較1990年代台商大舉西進,這次前進東南亞,成本不是最大考量,地緣政治才是。」台經院分析師邱昰芳表示,台商是因應客戶要求前進設廠,生產的板材不見得以中低階板材為主,而是依照客戶產品取向,供應伺服器、汽車產業為主,尤其廣達在泰國為重要伺服器生產據點,日系汽車供應鏈也集中泰國。

邱昰芳點出,相較台廠,中廠產能投資規模大,速度也快,搶單也很積極,即便現在伺服器ODM組裝是由台廠掌握,但PCB中廠也積極向台系供應鏈送樣,腳步甚至比台廠還快。

她進一步說,「如果台廠沒有產品區隔,會面對紅色供應鏈很大的考驗,打價格戰也不會有優勢。」目前東南亞PCB產能多以硬板、HDI為主,中廠擅長硬板,一線廠商和台廠的技術層次差距不大;而台廠HDI板有優勢,產能開出後,中高階HDI建立規模,技術層次也較高。

她舉例,由於地緣政治因素敏感,許多低軌衛星廠商勢必要尋求去紅化供應鏈,衛星用板就是台廠的利基市場,不會有中廠競爭,「聚焦藍海賽道,更可避免與紅色供應鏈陷入價格戰」。進一步說,「既然後方有中廠追兵,台廠也可繼續提升」,與擅長利基型高階軟板和載板的日廠並駕齊驅,擴大市場。

此外,PCB產業鏈南進熱潮,人才需求殷切,TPCA調查發現,企業在泰國投資設廠預估到2027年底,會有近3千名工程師與管理師人才需求;短期龐大需求激增下,當地基層幹部與中階人才招募,對爭取量產時效的企業來說,是即刻且莫大的挑戰,TPCA也持續為台廠媒合人才,滿足缺口。

但不論是台廠或中廠,供應鏈大舉南向,人力與土地成本都會變高,而產地多元化也會面臨採購挑戰。業者私下坦言「泰國目前雖然人力比中國便宜,但生產效率有待提升,找人不難,但留才難,都是考驗」,整體而言,PCB供應鏈落地泰國後,前方並非一片光明,挑戰正要開始。

(作者:江明晏;首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