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罩轉型七年有成,波若威領軍拓展自動化製造新版圖](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6141602/story-of-tmcnet-800x419.jpg)
波若威入主台灣光罩七年來,積極透過轉投資與併購進行多角化布局;陳正翔(見首圖)接掌董事長後,逐漸展現轉型為自動化製造解決方案廠商的成果。
光通訊廠波若威於2017年入主台灣光罩,由吳國精出任執行長,啟動光罩轉型大計。《財訊》報導,2018年,吳國精延攬波克夏科技公司創辦人陳正翔,並於2020年欽點他接下光罩董事長,繼續轉型之路。雖然吳國精於2024年5月辭世,光罩的改造之路仍持續前行。
「我們與有德國工研院之稱的Fraunhofer-Gesellschaft(產業技術研究協會)技術合作,用30,000瓦的雷射焊接鋼構,這以前沒有廠商做過,現在我們把它量產出來。」陳正翔接受《財訊》專訪時,分享近期台灣光罩與台灣石化大廠合作的低碳鋼構建材專案。
雷射焊接自動化 既快又省
現今,台灣光罩已與中鋼集團旗下的中鋼構位於台南的官田廠建立一個小型示範工廠,用自動化、智慧化的雷射機台焊接包含常見H型鋼材的鋼構。
此外,也與台灣石化大廠合作延伸數公里的超級大涵管,原本這類型的涵管需要人員進入管內才能焊接;「根據我們計算,相較於傳統人員焊接,現在採用自動化雷射焊接一條鋼構的時間只要過去10%,人力可以節省75%;同時若改採自動化雷射焊接可以節省約八成的電耗能。」陳正翔亮出數據說。
這項低碳鋼構建材專案的效益還不僅如此。台灣光罩旗下的百樂千翔原本是生產鉛酸電池起家,如今製氫將會是重要營運目標,以氫氣吸碳實現碳中和,可以讓鋼廠製程排碳量因此減少30%。
《財訊》指出,兩家公司合作背後有關鍵原因,「石化業面臨中國競爭,又要轉型,現在有新技術可以運用,雙方一拍即合。」陳正翔透露,這項專案只是台灣光罩朝自動化製造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的一小步,從台灣最擅長的半導體產業,早已全面導入自動化生產;若把這套概念與技術,轉移至半導體以外的產業,滿地都是機會。
「之前大家會覺得吳董的投資策略非常分散,但是現在看起來這些資源終於可以串接起來了!」他特別攤開早已準備好的一份台灣光罩轉投資公司與子公司的名單,娓娓道來台灣光罩轉型的歷程。
台灣光罩於1988年成立,是工研院在台灣半導體發展史上,繼聯電、台積電之後,第三家切出去獨立的公司,一度卻因為跟不上台積電先進製程發展腳步而沉寂了。直至2016年台灣光罩董事長陳碧灣找上時任波若威董事長吳國精求援。
吳國精曾經擔任工研院財務室主任,當時的頂頭上司就是擔任工研院院長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曾參與過台積電、聯電等從工研院獨立的計畫,熟稔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他深入評估過後,認為台灣光罩其實體質並不差,若難以為繼有點可惜,因此隔年決定入主公司。
鎖定矽光子 力拚智慧製造
當時吳國精投資與併購他家公司的操作常令外界質疑,其實這是他推動台灣光罩轉型為自動化製造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多角化布局。如為了拓展業務至開發應用於矽光子晶片的散熱基板,投資半導體級貴重金屬鍍膜製造商艾格生,原理就是透過在屬於雷射晶片的矽光子下方放入三層構造設計的散熱基板;波克夏則是全球首創將光纖線材製程導入自動化生產的光纖組裝公司;轉投資光環則與光罩合作光纖元件,將加速推進光纖進入AI伺服器領域。
「矽光子絕對是台灣光罩的一個大方向與機會」,陳正翔很肯定地說,台灣光罩在內部成立智慧化製造部門,由營運長黃郁斌領軍,整合集團資源,其中矽光子領域也將是重點應用市場。
攤開台灣光罩的財報,靠著全球晶圓代工大客戶的成熟製程,本業穩健,2024年的合併營收75.62億元,創歷年次高;但受合併投資子公司營運偏弱及業外虧損拖累,前三季營業利益2.23億元,為近五年同期低谷。
「2025年股東會前必須要調整,不然會被股東挑戰。」接受《財訊》專訪時,陳正翔不諱言,台灣光罩若沒有這些轉投資與子公司,每年EPS(每股稅後純益)達8~10元不是問題,「但如果我們只看現在,不投資未來,也無法永續經營。」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