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割捨創投部門,是精兵簡政還是無奈斷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3 日 11:00 | 分類 公司治理 , 半導體 , 新創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英特爾割捨創投部門,是精兵簡政還是無奈斷腕?

2000 年,英特爾(Intel)主宰著全球晶片市場,而它的企業創投部門 Intel Capital(英特爾資本)更是無數新創的伯樂;20 多年過去,這位昔日霸主卻步履蹣跚,市值大幅縮水,甚至不得不裁員止血。

母公司陷入泥淖,英特爾資本卻仍保持活躍,管理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58億元)資產,投資橫跨AI、半導體、自動駕駛等前沿領域。

然而2025年1月,英特爾投下震撼彈──宣布拆分英特爾資本,預計於2025年第三季完成。

「這是最大化我們資產價值的關鍵一步」,英特爾臨時共同執行長David Zinzner在宣布決策時如此表示。這不僅是資本運作的戰略調整,更是一場關乎英特爾未來的豪賭。這場拆分,究竟會為市場帶來什麼影響?

從矽谷先鋒到投資傳奇,英特爾資本如何撐起1,700億美元市場價值?

1991年,英特爾資本成立,當時大型企業還鮮少設立企業創投部門,它成為矽谷乃至全球的先驅之一,隨後Google、微軟、Salesforce、BMW等行業巨頭紛紛仿效。

背靠英特爾的資源優勢,英特爾資本迅速在創投圈崛起。30多年來,它投資超過1,800家公司,成功退出700多次的豐富經驗,累計部署超過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635億元),並催生了DocuSign、MongoDB、Hugging Face等知名科技企業。光是過去10年,它所支持的企業創造的市場價值就超過1,700億美元(約新台幣5兆元)。

英特爾資本的成功並不僅靠資金雄厚,更憑藉精準的市場洞察與出色的資本運作,英特爾資本副總裁Mark Rostick自信指出:「即使在許多創投難以實現退出的環境下,我們依然取得了一些成功。」根據PitchBook的數據,去年美國的創投退出總額為1,492億美元(約新台幣4.9兆元),這遠低於2019年的3,120億美元(約新台幣10兆元)。然而在市場黯淡之時,英特爾資本2018年投資的Astera Labs在2024年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飆升,成為經典投資案例。

近35年來,英特爾資本穩坐企業創投的典範地位,但它的輝煌,卻難掩母公司英特爾的挑戰與衰落。

▲ Astera Labs在2024年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飆升,成為Intel Capital的經典投資案例。(Source:Astera Labs

英特爾困境、創投部門獨立,英特爾資本能否異軍突起?

近年來,英特爾這家曾經主宰晶片市場的巨頭正走向低谷。自1971年上市以來,其股價跌幅已超過50%,去年更在業務縮減與大規模裁員的壓力下,解雇執行長Pat Gelsinger,改由臨時共同執行長David Zinzner與Michelle Holthaus接任,內部動盪不安。

為了突圍,英特爾開始推動結構性改革──出售或縮減多個業務、裁減人力以降低成本,同時大舉投資尖端晶片工廠,試圖振興個人電腦晶片業務。然而,高額投入並未帶來即時回報,反而因製造延誤與產品策略失誤頻頻受挫:俄亥俄晶片工廠開幕一再延期、Falcon Shores AI晶片推遲推出,使轉型之路更加崎嶇。

但在母公司深陷困境之際,企業創投部門英特爾資本卻展現了一絲生機。

「英特爾資本的分拆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因為它為基金提供了接觸新資本來源的機會,以擴展其業務,同時讓兩家公司繼續受益於富有成效的長期戰略夥伴關係,」David Zinsner表示英特爾資本計劃於2025年下半年獨立,將會以新名稱運作,現有團隊將轉移到新公司,並且在過渡期間業務營運將繼續正常進行。

近年英特爾資本的年度資金部署穩定,約為3.5億至5億美元,團隊規劃未來將擴大投資版圖,聚焦半導體、前沿技術、設備與雲端領域,並透過外部資金加速布局。

事實上,Rostick自1999年加入英特爾資本,他透露從母公司拆分的議題並不新鮮,過去曾多次討論,但直到2024年初,這項計劃才真正走向現實。

然而,獨立並非易事。過去幾年,高層頻繁更迭,從Trina Van Pelt、Mark Lydon、Arun Chetty到Sean Doyle、Tammi Smorynski等資深幹部相繼離職,讓外界對這場轉型的穩定性產生疑問。即便如此,Rostick仍充滿信心:「我們的表現值得外部投資者關注,即使在創投行業,許多公司難以退出,我們仍取得了一些成功,因此我們相信自己能成為市場上的異類。」

當英特爾仍在努力翻盤,英特爾資本能否在這場轉折中異軍突起?這場企業風險投資的變局,正吸引全球市場的高度關注。

市場波動加劇,英特爾恐成收購目標?

英特爾資本宣布計劃獨立後,市場反應熱絡,股價一度因交易消息與市場傳聞上漲超過8%。然而,過去12個月內,英特爾股價仍累跌超過50%,凸顯市場對這場改革的疑慮。

SemiAccurate報導指出,英特爾本身可能成為收購對象。根據Visible Alpha估算,英特爾目前市值約850億美元(約新台幣2.8兆元),若真有買家出手,將是一筆龐大交易。近期市場對此類傳聞興趣高漲,也使股價波動加劇。

然而,投資分析師的態度趨於保守。雖然拆分能釋放英特爾資本的投資潛力,但英特爾本業──半導體業務的連串失誤,使市場信心低迷。Visible Alpha數據顯示,多數分析機構對英特爾維持「持有」評級,甚至部分給出「賣出」建議。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分析師直言:「考慮到公司正處於戰略與產業週期的過渡期,我們預計股價短期內將維持震盪。」這些觀點反映市場對英特爾拆分計畫的懷疑──這場改革能否真正改變局勢,仍是未知數。

與NVIDIA、Broadcom、台積電等競爭對手相比,英特爾在技術創新與產品上市速度上依舊落後,讓投資者對其長期成長性存疑。這也使得英特爾資本的獨立,難以單靠「投資部門拆分」來重振母公司的市場信心。

從發展角度來看,英特爾資本的獨立確實帶來新機會,但這場拆分究竟是英特爾的轉機,還是另一場未能挽救頹勢的嘗試?市場仍在觀望。

(本文由 創業小聚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Intel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