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風潮快速席捲職場,企業無不加緊投資。但令人意外的是,只有 1% 的領導者認為自己的組織已達到成熟應用階段。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最新研究指出,真正的瓶頸並非員工準備不足,而是領導層明確引導。事實上,多數員工早已主動接觸甚至運用 AI 工具,只是苦無足夠的培訓與支援來釋放潛能。
AI 可能是生產力奇蹟,但不會自動產生價值
根據麥肯錫最新調查,92%的企業已規劃在未來三年持續增加AI相關支出。然而,令人錯愕的,是僅有1%的企業認為自己「已達到AI成熟階段」。這個數字不是技術發展落後的象徵,而是企業轉型動能嚴重不足的真實寫照。
AI應用的最大障礙,不在於技術門檻、資金規模或員工抗拒,而在於領導層缺乏清晰的方向與勇於行動的決心。這項研究指出,大多數員工其實早已開始接觸甚至使用AI工具,反倒是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的培訓制度與資源分配,導致員工潛力無法釋放。換言之,「人準備好了,體制卻還沒上車」。
這個現象宛如1990年代初期的網際網路革命重現。當年,部分企業嗤之以鼻,遲遲未能導入數位工具;相對地,那些勇於投入、快速調整的企業,如今已躋身全球市值排行榜前段班。AI可能會是下一波的生產力奇蹟,但它不會自動產生價值。唯有當AI真正被整合進企業的核心流程、決策系統與文化之中,它的潛力才能被釋放。而這一切的起點,必須由高層領導者重新定義他們在AI時代的角色與任務。
讓「創新」成為所有員工的日常任務
企業若想真正邁向AI成熟,領導層的心態轉變與行動速度將是決定性的關鍵。首先,AI導入不能再被視為技術部門的單一專案,而必須成為董事會層級的戰略議題。成功的案例顯示,領導者需親自參與AI導入藍圖的擘劃與實施,並設立跨部門協作的AI中心(COE),集中資源、建立治理標準與推進技術落地。
其次,企業應建立「容錯文化」,讓AI應用從小型實驗開始,逐步放大。麥肯錫強調,最有效的轉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透過快速試錯、持續迭代、持續調整的過程中,不斷優化人機協作的效能。更重要的是,企業內部的績效評估與激勵機制也應重新設計,鼓勵各部門積極主動提出AI應用構想,讓創新不再只是「上面的事」,而是所有員工的日常任務。
AI 時代的企業該如何自處?
然而,即便有了明確策略,若忽略員工端的支持與培育,AI導入也容易變成「紙上談兵」。目前不少企業在技術購買上毫不手軟,卻在人才訓練上捨不得投入。事實上,研究指出,47%的員工認為AI將能在未來一年協助完成三成以上的工作,代表他們不僅不排斥AI,甚至期待透過AI提升生產力與創造力。
問題在於,他們沒有接受到足夠的培訓與實戰操作機會,也未被賦予嘗試錯誤的空間。若企業無法補齊這道「學習斷層」,再先進的AI工具也將淪為昂貴的擺設。企業可以考慮建立內部AI學習平台、提供實作導向的微課程,甚至推動「AI大使制度」,由技術熟練者帶動部門文化轉型,逐步讓AI從工具變成思維,從資源變成能力。
回到最核心的問題:AI時代的企業該如何自處?答案其實不在遠方。這場AI革命不是一場技術競賽,而是一場組織學習與文化的轉型。企業是否具備自我進化的能力,是否願意重新定義組織邏輯、價值創造與人力配置,將是關鍵所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企業之間的差距將不再是資本大小、技術高低,而是誰能在AI浪潮中乘風而起,誰又將被浪頭拍在沙灘上。
因此,我們該問的不是「AI是否會改變我們的產業」,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被AI重新定義?」這不只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一場重新塑造企業價值的深層轉型。在AI浪潮席捲而來的此刻,唯有那些有勇氣重新書寫未來的企業,才能真正擁有未來。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