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yota 董事長豐田章男正在規畫一場堪稱世界最大規模的併購案,他們的目標不是別人,正是 Toyota。
外媒報導,日本豐田汽車董事長豐田章男,提出 6 兆日圓(約新台幣 1.36 兆元)併購豐田自動織機(Toyota Industries),如果這項併購案通過,無疑會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企業併購案之一。
豐田自動織機是豐田章男的曾祖父豐田佐吉,1926 年創立的機械製造商,顧名思義它是以生產紡織機起家,隨後跨足鋼鐵、汽車產業,豐田汽車與愛知鋼鐵就是從它的汽車部門和煉鋼部門拆分出去的子公司。
誰想得到經過了將近一百年,這家成長為世界級產業巨人的公司,會回頭來併購自己的祖先?此刻我們該問的是,豐田章男為何要這樣做?他又打算如何進行?
致一百年後的你
1933 年,豐田喜一郎扛下重擔,率領豐田自動織機自動車部成立了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當時全世界還在從經濟大蕭條中慢慢復甦,此時德國、英國、美國都在開始建立自己的汽車品牌,日本只能跟在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的屁股後面,成立代工廠,供應零組件和協助組裝,豐田與日產都在這時候加入汽車產業鏈。
對驕傲的大日本帝國來說,眼看著汽車市場蓬勃發展,本土汽車公司卻只能賺點蠅頭小利,而且汽車技術又是當時軍工產業的重要基礎,日本政府當然不能接受這個現況。1936 年頒布《自動車製造事業法》,禁止外國企業投資汽車產業,直接幫豐田清空戰場,所以 1937 年,豐田自動車就從豐田織機獨立出來,專注發展汽車事業。
在戰亂之中,豐田以仿造德國、美國車廠為起點,推出初代產品,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透過關稅壁壘保護豐田成長,搭上戰後經濟成長熱潮,日本汽車產業在 1960 年代極速成長為全球前三大的汽車王國,明明和台灣採用相似的策略,卻有著天差地別的結果。
對企業而言,新事業體分拆獨立,可以避免營運不良的風險,同時也可以有新的資金募集管道,但豐田汽車成長到今日的程度,是百年前那個依靠政策保護成立的小公司無法想像的。
如今汽車產業又面臨巨大變革,現在的 Toyota 要面對特斯拉、比亞迪等後起之秀的挑戰,又不能再靠政策跟關稅保護,他們必須要重新檢視整個供應鏈,才能從根本原因改善成本結構。
身為豐田集團的一份子,Toyota 的供應鏈理所當然選擇集團的供應商,包括 Aisin、Denso 和愛知鋼鐵在內,豐田汽車的帶頭下,供應商雨露均霑,有錢大家賺,誰都沒意見。然而如今 Toyota 要同時發展油電、純電和氫燃料電池三種技術,競爭者的成本控制能力甚至超越 Toyota,這時候就需要對供應鏈有更強的控制力,才能度過危機。
股東大戰
豐田章男持有不到 1% 的豐田織機股權,不過豐田汽車則持有約 9.1% 股權,要穩穩闖關並不容易。為此豐田章男開出重金,溢出市價 40% 的價格,提出 6 兆日圓併購案,就是要確保其他股東的意願。
儘管如此,局勢還很不明朗。豐田章男本身在這幾年的股東支持率大幅滑落,從 3 年前的 96%,跌落到去年的 72%,主因是他們對於純電車轉型速度太慢,又接連爆發各種造假醜聞,讓他交出執行長大位。
如果豐田章男順利併購了豐田織機,一手掌控整個集團,對日野、大發、Denso 和 Aisin 來說,可能都要面臨高壓力的內部檢討,在這個前提下,他們可能會設法運作反對併購。
「如果併購成功,豐田創始家族將進一步強化對集團事業的掌握力,但也可能對公司治理帶來負面影響。」日興證券分析師牧一統指出,他們已收到許多投資人提出這種疑慮。
(首圖來源:Toy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