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記憶體產業面臨技術世代交替之際,DDR4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導致供應缺口浮現,記憶體大廠華邦電表示,自2025年7月以來,市場「溫度」明顯上升,許多客戶急於洽談較長時間的訂單,顯示對特定產品,特別是DDR4,抱持高度期望。
DDR4供需結構劇變:先進製程與標準限制成主因
華邦電總經理陳沛銘表示,DRAM市場需求的升溫,並非僅是景氣循環,而是源於結構性改變。核心原因在於國際三大DRAM製造商正積極轉向先進製程,例如12奈米及以下節點。然而,12奈米、11奈米,甚至13奈米、14奈米等精細製程節點,為了彌補設計上的缺陷,都需配置所謂的錯誤校正電路 (ECC Circuit)。
陳沛銘強調,根據JEDEC的DDR4標準(Jteck standard),DDR4產品不允許包含ECC電路。這意味著一旦三大廠轉進13奈米以下的製程,他們將無法回頭生產DDR4產品。這使得DDR4的供應生產線被大幅萎縮,市場上只剩下少數廠商,目前看來僅有華邦電及南亞科等兩家公司仍持續供貨。
因此,儘管終端應用如PC正轉向DDR5,但許多領域(如SOC相關)因DDR5記憶體控制器的結構較為複雜、成本較高,且製程需用到台積電12奈米加、10奈米或7奈米等級,使得傳統應用仍傾向使用成本效益較高的DDR4。所以,DDR4供應量目前「不夠」,短期內缺貨難以解決。此外,市場上出現DDR4價格與DDR5價格「倒掛」的現象,部分原因可能是主流供應商故意壓低DDR5價格,以加速市場轉向。
產能與技術雙箭頭推進:規劃擴產、製程轉進16奈米
面對DDR4的強勁需求,陳沛銘表示,華邦電正採取多重策略應對:
1.該公司已完成16奈米製程的CPR (Conditional Protection Release),正從20奈米製程遷移至16奈米。在維持既有晶圓片數(目前高雄廠為15K片,滿載約27K片)不變的情況下,轉換到16奈米製程可使單片晶圓的顆粒產出增加約30%。
2.儘管製程微縮提升了產出,但產能仍不足。公司正規劃增加晶圓片數。本月底將召開董事會,討論新的投資計畫。新機器的交期約需9個月至1年,預計產能擴充的效益最快可能於2026年第三季後實現。
16奈米的首批8G產品目前正在送樣,預計2026年第一季末或第二季初開始小量產。由於DRAM的生產週期長(從投片到產出約需120多天),這意味著市場缺口在明年第一季仍將持續。
NOR Flash市場同步走強:密度提升驅動需求
除了DRAM,華邦電的另一大業務-NOR Flash也表現亮眼。公司是全球NOR Flash市場的領導者,應用涵蓋車用、PC和網通等領域。陳沛銘指出,第三季NOR Flash價格已略有上漲,預期後續仍有機會繼續調漲。需求強勁的主因是密度變大。例如,以前單一設備使用256Mbit,現在可能轉為512Mbit。由於高密度產品所需的晶圓面積較大,導致同樣一片晶圓片能產出的顆粒數減少,從而推升了對晶圓產能的總體需求。
從外部環境來看,地緣政治因素也為台廠帶來機會。陳沛銘指出,部分中國客戶因背後因素,正要求將美光(Micron)產品替換掉,轉向尋找其他供應商。這種「去美光化」的需求,為台廠提供了直接的業務機會。在競爭方面,雖然中國大陸的長鑫存儲(CXMT)被視為全球第四大DRAM製造商,產能據稱接近第三大廠(美光),但其營收卻僅有美光的5%。重要的是,CXMT亦公開表示將轉向HBM和DDR5,顯示其也將放棄DDR3和DDR4市場。這進一步鞏固了該公司在成熟製程利基型DRAM市場的地位。
Cube預計2026年下半年顯著進展
在尖端技術上,該公司正積極佈局邊緣運算AI (Edge AI),特別是其Cube架構技術。該架構與HBM不同,不需複雜的Base Controller,控制器可直接整合在SOC中。公司預計Edge AI技術將在2026年下半年有顯著進展,並在2027年成為主要業務。
陳沛銘進一步指出,綜合DRAM和NOR Flash市場的強勁表現,該公司對2025年第四季及2026年整體表現持樂觀態度。預計業績將持續成長,獲利能力也會改善。陳沛銘充滿信心地表示,希望2026年有機會將營業額推升至千億新台幣,加入「千億俱樂部」。這將使該公司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中第七家達成此里程碑的公司、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