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介支持中資入股,卻觸動台灣敏感帶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7 月 02 日 0:00 | 分類 晶片 , 財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蔡明介支持中資入股,卻觸動台灣敏感帶


工程師性格的蔡明介,深信合理的事,就應該努力爭取,但表態支持中資入股 IC 設計業,卻讓蔡明介誤觸政治禁忌,掉入政治深水區。

「剛剛說過,我還有很多事要做,有關中資投資的事,就交給 David(聯發科技財務長兼發言人顧大為)。」6 月 23 日一大早,在聯發科新竹總部,董事長兼執行長蔡明介剛主持完股東會,在後來與媒體的溝通聊天上,66 歲的蔡明介,留下這句話。

今年聯發科的股東會,召開前早已彌漫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氛。因為從 6 月初開始,《自由時報》多次以斗大標題,針對蔡明介表達希望政府有條件開放中資投資台灣 IC 設計業,指名道姓批判他。股東會前一天晚上,蔡明介還特別召開內部會議,要為股東會可能發生的狀況與提問,預做沙盤推演。

不過,當天早上,對比還在熱鬧上演的華航罷工、英國脫歐等大事件,現場站滿許多警衛的聯發科總部大禮堂,卻出現了歷來最平靜的一次股東會。除了一位小股東寫發言條發問外,全程可以說是行禮如儀,所有事項都照案通過。

股東會一開始,蔡明介就感性地說,聯發科成立 19 年,若加上聯電時期,已滿 20 歲,已是個成年的企業。聯發科累計至今投資已達 3,500 億元,未來 5 年將繼續投資超過 2,000 億元,並布局包括物聯網、第五代行動通訊(5G)、工業 4.0、車聯網、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人工智慧、軟體與網路服務七大領域。

 

「該說的話都說了,接下來要忙聯發科的事」

「這七大產業領域,每一項都需要花很多時間,所以我說,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對於媒體提問中資投資的問題,蔡明介放慢語氣地說,過去一段時間,他花很多時間在回應外界各種疑問與指教,「我把該說的話都說了,接下來,要趕快回來忙聯發科的事了。以後相關的提問,我會請財務長來回應。」看起來四平八穩的回答,卻有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回顧這一個多月來,應該也是蔡明介四十多年職場生涯中,內心經歷過最多起伏不平的時期。

首先是 2015 年 10 月,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高調來台,提出讓中資來台投資 IC 設計業者,當時,趙偉國大動作發言,引發不少本土派人士的反感;但同時間,由於媒體不斷詢問聯發科意見,蔡明介也公開回應,聯發科對中資入股持開放態度,「若政策允許且對股東、團隊和兩岸半導體有利,聯發科願攜手兩岸,共同提升華人企業在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

 

說出產業界心聲
太早表態,意外引發風波

沒想到,蔡明介這個聲明,卻開始在政壇發酵。其間台灣歷經總統大選與新政府上任,政治氣氛轉變,反對中資入股的聲音不斷放大,反對人士並將矛頭對準蔡明介、潘建成(群聯董事長)等率先表達正面態度的業者。

一位竹科 IC 設計業老闆說,「雖然老蔡的聲明再平常不過,也代表產業界共同心聲,卻因為太早表態,讓他陷入政治深水區,搞到現在不可收拾。這句話,真的講壞了!」

其實,從 1976 年參與工研院 RCA 赴美受訓計畫,到加入聯電及後來創辦聯發科,四十多年的半導體生涯,蔡明介一直維持務實的工程師性格。即使如今貴為全球第三大、中國市佔第一的 IC 設計大廠,但相較於地位崇高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或是長袖善舞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低調不沾鍋的蔡明介,更顯出他實事求是的工程師治理風格。

事實上,蔡明介一直相信,只要合理的事,就可以努力爭取,不只生意如此,產業政策也該如此,讓中資入股是符合台灣利益、壯大台灣經濟的好方法,沒有道理反對。無奈的是,蔡明介遇到的是台灣複雜特殊的政治生態,以及「開放中資」這個敏感的政治禁忌。

其實,蔡明介多次表達的想法,都只是希望爭取業者可以送件申請讓中資投資的機會,政府可以在不妨礙國家安全的條件下審核,但不能連讓業界送件的機會都沒有,這不僅讓企業經營沒有彈性,即使是美、德、韓等先進國家,也都沒有禁止中資投資的規定。

更何況台灣對於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產業項目,目前都已開放中資投資,但實際上中國實力更加逼近的 IC 設計業,卻採取不准開放的政策,這一點也讓產業界感到難以理解。

根據工研院產經中心(IEK)2015 年 11 月的報告,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大約領先中國 5 到 10 年,全球市佔率 76%,遙遙領先中國的 8%;而封裝測試大約領先中國 3 至 5 年,市佔率 56%,也遠比中國 9% 高;至於台灣的 IC 設計與中國的差距不明顯,只領先約 2 至 3 年,另外全球市佔率 18%,也只比中國 10% 多一些。

聯發科財務長顧大為說,這些資料都引自工研院的報告,對照當今全球 IC 設計業採用 16 奈米最先進的製程,歐美有超微(AMD)、飛思卡爾(Freescale Semiconductor)、賽靈思(Xilinx)、博通(Broadcom)、輝達(NVIDIA)5 家,台灣僅有聯發科一家,但中國已有展訊及海思兩家,也顯示台灣 IC 設計業並未明顯領先中國,工研院對產業的判斷非常接近事實。

更可怕的是,中國全面拉攏國際半導體大廠進行技術授權與合資設廠,動作之大、布局之深,更已預告中國業者早非昔日吳下阿蒙,未來中國半導體業的全面躍升,已是不容忽略的現實了。

例如,高通在貴州成立伺服器晶片合資公司,恩智浦(NXP)與北京建廣成立電源管理合資企業,超微將 CPU 技術授權給天津海光企業,IBM 將 PowerPC 晶片技術授權給中國學研機構等,這些都是全球最高階的半導體科技,而台灣事實上連這類的技術都沒有。

 

IC 設計業認政府不合理
籲政府建立審核機制

「連差距明顯的晶圓代工及封測業都可以開放給中資投資,但沒有明顯領先的 IC 設計業,卻全部列入禁止之列,這不是凸顯政策上的不合理嗎?」顧大為說。

此外,顧大為也認為,產業界要求的只是大家針對事實做合理的政策討論,有條件允許申請並不等於全面開放,而且是在不影響控制權與經營權為前提,政府當然可以針對國家安全、資訊洩露等問題,進行最後的審核,通不通過的決定權在主管機關身上,但是要有一套機制,不能無限上綱。

聯發科的這些呼聲,不僅基於企業實際運作的需求,更有來自國際市場競爭壓力的現實挑戰。尤其是 7 成以上業績來自中國的聯發科,在中國市場的規模及影響力日益擴大下,加上近來中國加緊對全球半導體業的投資布局,正展開大規模的海外購併與參股等動作,目標都是希望拉攏技術領先的企業,縮短本身的學習曲線,達到本地供應取代進口的目的。這一連串的動作,自然都讓蔡明介逐步感受到沉重的壓力。

例如,即使聯發科在 4G 晶片明顯領先,但未來在 5G 領域,中國的影響力無法輕忽,包括在專利數量與標準規格上,中國業者已積極參與介入,甚至很可能強力支持本地 IC 設計業如海思、展訊等,這些作法,對聯發科的衝擊最直接。

根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在全球 5G 關鍵技術領域中,中國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量約佔全球三分之一,中國部分通信廠商的專利實力已可以躋身全球列強陣營。換句話說,在未來 5G 專利實力上,將不再只是傳統強權如高通、三星、易利信等企業,還包括中國的華為、中興、大唐等新勢力,聯發科想在 5G 晶片研發上有所突破,也有和中國合作的實際需要。

兩年前,蔡明介代表台灣參加國際半導體會議,談到台灣過去 60 年,已逐漸從農業、輕工業演進到科技產業的過程,他並以早期農家的水田、甘蔗製糖到晶圓廠房 3 張照片,來凸顯這 3 個演變過程。

而這 3 個階段,正好也是蔡明介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生於屏東南州鄉的蔡明介,從小就幫忙種過稻子、甘蔗及香蕉,舉凡下田插秧、除草施肥等都做過,而當他開始讀書時,「發現當時父母在糖廠工作的小孩,便當帶的菜都比我們的好,這其實也代表著台灣往輕工業發展,當時把蔗糖加工後外銷,是台灣最早期的工業產品。所以那時的製糖業,應該就有點像是現在的科技新貴吧!」

當時,蔡明介還把稻米與電晶體的價格做對比,「100 克的米飯大約值 0.1 美元,這個格至今一直沒變,而在 1980 年,100 顆電晶體大約就值 0.1 美元,但到了 2013 年,由於摩爾定律的推動,內含 500 萬顆電晶體的 IC,才能賣到 0.1 美元,33 年間,已經跌價到僅剩五萬分之一了。」

 

不當一代拳王
要抓住每個前進的機會

半導體業不斷進步,也讓當年因緣際會進入這個行業的蔡明介,想要有一番作為。有感於當年自己進入職場,台灣本地沒有大企業,畢業生都要出國念書,去英特爾、德州儀器等大公司工作,因此在創辦聯發科時,蔡明介與卓志哲等創辦人都希望聯發科未來可以打造成一個國際級企業,讓年輕人不用出國,也可以有參與國際市場的舞台。

如今,聯發科已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 IC 設計公司,也確實成為許多台灣年輕人最想進入的企業,但蔡明介也深知,企業只有不斷往前進,否則,就只能殘酷地面對一代拳王的魔咒。

從小在農家長大,蔡明介特別喜歡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東西,聯發科公司旁種了許多樹,例如茄冬、楓香、樟樹等,都是他挑選出來最喜歡的樹種,10 年來這些樹木都已長得粗壯,蔡明介也喜歡在吃過飯後,在這個他稱為是「聯發科的維也納森林」中,小小散步一下,也想想公司的策略與布局。

「說實在話,小時候在鄉下,根本不曾想像過,有一天我會當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公司可以做到今天這樣的規模,」難得感性的蔡明介,無法預測下一個 20 年聯發科會呈現什麼面貌?但在他心裡,早已清楚下一階段他要帶領聯發科 1 萬 5,000 名同仁,往哪個方向努力了!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