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中國、賺中國的好日子已回不去……無根台商消失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2 月 24 日 12: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材料、設備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靠中國、賺中國的好日子已回不去……無根台商消失中


全球前 10 大塑膠包材大廠洽興工業,2017 年 11 月被美國黑石集團收購,傳聞交易金額高達 9 億美元,這樁交易震撼兩岸台商。這金額對一家在中國登記資本額僅 6,500 萬美元的公司,也許是一個好價錢;卻也為台商在中國市場的消亡,再添一首輓歌。

總部位於江蘇昆山的洽興工業,為創辦人詹玲郎 1970 年在台中創辦,後來將生產重心轉移到江蘇。洽興客戶包括香奈兒(Chanel)、迪奧(Christian Dior)、雅詩蘭黛(Estee Lauder)等國際一線化妝品牌,高單價睫毛膏、口紅膏與粉餅盒等包材,毛利率相較家庭衛浴用品包材來得高。

詹玲郎曾說,洽興的競爭力在於,從原料到成品出貨可以在一個工廠就完成,也就是所謂的一條龍服務;同時,洽興也擁有產品設計、模具與設備自動化開發能量,不僅讓客戶願意將產品包裝設計業務交給洽興,又可以自主開發模具節省成本。據悉,洽興技術開發團隊就有 400 人,足見詹玲郎肯砸重金研發。

昔日做什麼賺什麼  千禧年為興衰分水嶺

後來詹玲郎退居二線交由兒子詹立群掌舵,看似經營相當順遂,卻突然交易給黑石集團。儘管雙方不願證實,不過從中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開資料顯示,洽興集團法定代表人,2017 年底已經悄悄改為黑石私募集團香港常務董事楊起。

台商圈傳聞,洽興創辦家族可能感受到,即使是在當地做到一定規模,面對中國政府年年提高環保要求,也逐步面臨到壓力,再加上第三代接班意願不高,內外負面因素夾擊,才會萌生出售念頭。

▲ 洽興創辦人詹玲郎。(Source:洽興工業)

由於缺乏台灣事業根基,許多在中國白手起家的台商,在事業由盛轉衰之際,若下一代也缺乏接班意願,往往最後只有選擇轉售退場一途。全球前三大、中國第一大塑膠包材大廠興中控股,也面臨同樣的命運。

紅色供應鏈崛起  台商商機大幅流失

興中控股年產能超過 10 億件,客戶名單也都是雅詩蘭黛、歐萊雅(L’Oreal)等國際一線化妝品牌。在事業鼎盛時期,興中控股 2009 年曾規劃回台上市,後來因法規障礙而作罷。

不料,2012 年興中將股權出售給私募基金 TPG,交易金額高達 6 億美元;4 年後,TPG 再以 7.75 億美元出售給私募基金霸菱亞洲。據悉,興中也是面臨下一代不願接棒,讓創辦家族選擇出售退場。

一名券商則是透露,除了出售退場,這幾年台商會 IPO 的動機之一,其實是後代子孫沒有接班意願,才會讓創辦老闆決定讓公司上市,不僅自身可以退場,也讓公司制度與國際接軌,留住人才繼續經營企業。

上述兩件台商企業交易案,宛如當今中國上萬家台商企業的縮影。這些在中國發跡的企業,第一代奮鬥 20、30 年下來,雖曾創下輝煌成果,但如今也都碰到後繼無人,以及經營大環境惡劣的內外雙重挑戰。

蘇州台商協會會長謝清福觀察,2000 年是台商的分水嶺,在這之前台商在中國「做什麼賺什麼」,之後中國官方大力扶持自己的國企與民企,只要有繳交完整產品企畫書,中國政府就會給錢、給地、給各種資源,台商競爭力逐漸被削弱。

在中國從事創投業的台商認為,以前中國台商有 Dell、HP、蘋果與 IBM 等美系大品牌餵訂單,現在唯獨蘋果表現尚可,自然大幅影響台商的生意。此外,中國和南韓品牌崛起,南韓品牌多半採用韓系供應鏈,而中國品牌雖然一開始採用台商供應鏈,但隨著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商的商機已大幅流失了。

一名從事通訊設備的台商分享自身經歷,過去與華為在競標地方政府標案,「我們這邊派出的人馬,就只有我跟我同事兩名,但是華為卻可以派出 20、30 人,採取人海戰術」,足見華為願意花大錢也要搶下標案的企圖心。

他說,早期中國市場是台商跟西門子等外資在競爭通訊技術與品質,自從華為進入市場後,一夕間就變成價格戰。最後這家通訊設備台商,不敵華為競爭退出中國市場,改行做健康照護產業。

除了中國供應鏈生態丕變,自身轉型升級速度趕不上市場變化,也是這群無根台商面臨的困境之一。在中國曾被譽為「麵包王」的烘焙大廠克莉絲汀,創辦人羅田安早期在台灣以批發牛仔褲為業,後來進軍中國烘焙市場,一度展店上千家,成為中國最大的台資麵包業。

中國消費習慣改變  達芙妮、康師傅光芒黯淡

然而好景不常,2010 年起中國烘焙業進入戰國時代,大小麵包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競爭壓力一下子變得劇烈;反映在克莉絲汀財報的是 2013 年首見虧損,至今已連續虧錢 6 年,累計虧損金額達 7 億人民幣。

不僅是台商「中國麵包王」光環不再,台商「中國女鞋王」也早已不保。達芙妮在中國的市占率一度高達二成,平均 5 雙女鞋就有一款是達芙妮,門市據點高峰到 6,000 多家,年營收破 100 億港元;如今營運陷入泥淖,連 3 年虧損金額 24 億港元,市值大幅縮減九成。市場專家觀察,品牌老化、設計款式跟不上流行,是達芙妮衰退主因。

此外,曾經是中國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康師傅方便麵,輝煌時期一年可賣出 60 億包泡麵,穩坐「中國泡麵王」。

▲ 康師傅在台掛牌 TDR,台商鮭魚返鄉一時間好風光。

不過,自從 2015 年之後,隨著中國民眾人均所得增加,開始追求吃得精緻,再加上外賣 App 興盛,年輕人轉向透過手機叫餐,即便是半夜也能吃到炒飯、餃子,整體市場趨勢改變,侵蝕到泡麵市場,從股價表現,近 5 年康師傅市值蒸發 900 億港元,可見面臨市場結構轉變,即便是業界龍頭也難擋大勢所趨。

中國消費品味的改變,甚至連內衣市場都受衝擊。台商許利雄是第一位將歐洲內衣品牌帶入中國市場的創業家,40 年前將歐系內衣品牌皮爾卡登代理到中國,隨著生意規模擴大,並自創豪門、YG 天鵝等內衣品牌,也是台灣五、六年級生耳熟能詳的品牌。

高峰之際,許利雄內衣品牌的實體經銷商門市達到 300 多家,但隨著中國消費習慣轉到線上,如今只剩約 200 家,且業績一年不如一年。去年,許利雄正式成立電商部門,並積極調整產品定位;儘管如此,他坦承,想在網路上賣東西賺大錢,恐怕已經不容易了。

環保令+工資飆漲  台商有苦說不出

中國台商的困境,除了面臨轉型挑戰,部分也受到外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國泰人壽昆山公司總經理柳正文觀察,這幾年中國政府加強稽查環保、消防與安全生產,在當地甚至有「一督就倒」的調侃話,只要被地方政府盯上,成本不斷增加,廠商受不了而倒閉。

一家供應知名運動品牌 YONEX 的線材大廠透露,3、4 年前東莞政府編列上億元人民幣預算,鼓勵廠商更新馬達提升能耗效率,台灣人的邏輯多半是「我這個舊馬達還可以用 5 年、10 年,為啥要花錢買新的,而且還比較貴」;而中國企業則認為,雖然要花錢,反正政府有補助,還可以響應政策,何樂不為;所以到最後是很多台商沒換,等到地方政府嚴格執行稽查,結果花更多錢替換,如果是規模不大的台商,沒有能力負擔只能關廠。

傳聞某家台商經營的造紙廠,就遇過環保局大批人馬帶著一張公文,要求立即停工,原因是「合理懷疑」有非法排放。造紙廠有鍋爐、煙囪,容易被盯上,停工後再來好好檢查,讓當地有「煙囪」的台資企業如驚弓之鳥。

不僅是環保條件加嚴擠壓獲利,中國工資上漲與缺工問題,早就是台商們心中的痛。面對中國投資條件不斷惡化,稀釋台商利潤,現在又有美中貿易襲來,25% 高關稅猶如山雨欲來,不分你我、各個行業的台商,大家都在忙著各路尋找新據點。

一群專做製鞋機械設備業者開始將資源從中國轉回台灣,例如,包辦豐泰與寶成越南廠鞋子幫機設備大廠誠鋒,2012 年回台設立公司、2018 年把研發團隊遷至台灣。製鞋設備廠鼎聖,則是把研發團隊移回台灣。去年,這群業者,更是在國內舉辦暌違 2018 年的製鞋機械展,似乎宣告著「轉台」意味濃厚。

無根台商靈活度不足  成也中國,敗也中國

近年來,許多擁有全球布局能力的上市櫃公司,除了將部分產能移往東南亞外,更大幅擴充台灣原有的生產基地。例如,巨大為了移回中國高階產線,去年緊急在台招募 3、400 人;廣達評估將高階產品產線轉移回台生產;台達電規畫將工業自動化與網通部分產線撤回桃園平鎮廠、中科與南科等地分散製造。

▲ 美中貿易戰,台灣成為台商投資熱門選項。

光寶科則是在去年一口氣對越南與中東約旦子公司啟動現金增資,兩案合計金額近 30 億元,藉此分散在中國生產比重;另外,仁寶則是評估重啟越南工廠計畫。

相對於上市櫃公司擁有靈活的調整能力,白手起家的無根台商,大多缺乏應變能力。曾經擁有響亮名號的「台商大王」,例如糖果大王徐福記、女鞋王達芙妮,矽膠按鍵大王大洋、東莞家具大王台升等名號,靠著中國市場打下非凡成就,如今卻也是因為中國市場而逐漸黯淡。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