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讓台北成為創業的搖籃」政策,台灣新創企業家如何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12 月 05 日 20:23 | 分類 市場動態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柯文哲「讓台北成為創業的搖籃」政策,台灣新創企業家如何看?


台灣新創企業 Accupass(活動通)執行長羅子文日前在 ASIA BEAT 大會上,針對新科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創業政策--「讓台北成為創業的搖籃」提出回應,柯文哲在競選期間提出協助創業是最重要的經濟發展策略,並主張設立老闆學校及強化創業空間的媒合作用。羅子文建議柯市長,應將網路創業作為重點發展戰略,作為下一個帶領台灣走向全球市場的產業。

台北擁有優於世界各國的高品質科技人才,相較於硬體產業,網路產業不僅低汙染高產值,彈性度高、短小精悍的網路創業團隊既符合台灣的人才特質,也更能夠帶動一個城市的發展。

羅子文以自己網路創業經驗為例,Accupass 團隊成員不到 100 人,卻依舊能夠創造年營業額約 3 億元的市場產值,顯見網路產業中的小型新創公司,一旦走過新創初期的死亡幽谷,走向規模化企業並不無可能。

此外,Accupass 成立至今不過三年多,不僅吸引了來自美、日等國際頂級創投進行投資,投資金額更是 Gogolook 賣給韓國最大網路服務公司 NAVER 成交價台幣的三倍,目前公司估值超過 18 億台幣。若能夠成功將台北打造為網路創業新聚落,鼓勵更多新創公司發展,則能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挹注台灣產業發展。台北的土地成本高,鼓勵低土地成本、高產值的網路產業,才有希望在八年內超新(加坡)趕美。

法條未跟上,小型新創公司在台北創業難

柯表示,中央政府過去施行許多創業推動計畫,但成效不彰,且創業者依舊感到創業困難。有趣的是,根據《中央社》十一月報導,美國華府研究機構公布 2015 年「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DI)顯示,台灣在 130 個評比國家中,排名第 8,在亞洲居首,領先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南韓、日本、香港和中國。然而,據《聯合報》十一月報導,經濟部統計,台灣創業率和歇業率的「創業雙率」,即企業的出生與死亡,早在二○○○年「死亡交叉」,歇業率首次超越創業率;隨後近十年,縱使創業率近年較高,但兩條曲線仍是「難捨難分」。近廿年來,平均企業資本額也從四百萬增加到三千萬以上,凸顯創業「存活」門檻增高。

羅子文認為,雖然台灣人極具創業精神,但相較於美國或是中國,台灣的科技創業尤其困難。台灣的天使投資人極少,並且普遍不了解網路產業。此外,相較於北京或矽谷,台灣面對網路公司用的還是硬體公司的估值方法,從法律上(台灣的公司法)到投資模式上,都趕不上創業公司的發展,因此大多數滿腹夢想的網路創業家,經常還沒看到浪就死在沙灘上了!

需從法規、知識等根本改革

此外,台灣媒體普遍追逐硬體產業脈動,就算一般民眾,也能對大型硬體公司略知一二,但對於新興網路產業資訊卻是知之甚少,有心走入網路創業的團隊,必須想方設法地從為數不多的台灣新媒體獲得網路產業資訊,大眾對於網路產業更幾近是迷霧裡看花。

台灣近年鼓勵創業,多設置創業基金、育成中心等,但如果不能從法律根本上改革,新創企業的發展仍舊會面臨困難。柯市長提出的創業孵化空間政策很好,過去有待過大學育成中心及年初與團隊進駐微軟加速器空間經驗的羅子文也提道,「空間」最重要的是交流,能夠交流人才、經驗、資源才是空間存在最重要的意義。柯市長所欲打造的創業聚落是一個理想狀態,然而這個理想必須從根本的法規改革、產業知識的科普化著手,才能遍地開花。

首圖來源:Flickr/Paul Inkles BY C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