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多少罪惡假汝之名?Uber 遭罰 6,102 萬元,照推新服務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7 月 03 日 12:00 | 分類 app , 網路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共享經濟」多少罪惡假汝之名?Uber 遭罰 6,102 萬元,照推新服務


備受爭議的乘車媒合平台 Uber,無視交通部連續開罰,仍然高調舉辦產品記者會,一方面打著「與政府協商中」的名號,一方面大力做行銷,增加本地使用率,兩手策略意圖暗渡陳倉。

在台灣一路挑戰公權力的行動服務 App Uber,6 月 28 日在台北舉辦新功能記者會,會中對於稅制、協商進度等爭議性議題,非常熟練的以「協商中」、「溝通中」做為回應。

Uber 台灣總經理顧立楷表示,「Uber 在台灣註冊的司機人數超過一萬人,50% 的司機一周開車少於 10 小時,另外 50% 則是多於 10 小時。Uber 台灣業績以每個月 25%-30% 的速度成長,總公司對於台灣地區發展表示非常樂觀。」

交通部長賀陳旦上任之前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管理新科技相關應用是團隊所面臨的很大挑戰,「Uber 在舊金山不是馬上把它定位為違法、認為一件都不可以發生。而是去評估、有條件的允許經營,並在它交易行為到某個程度的時候,納入商業管理,要求它必須納稅等,有條件的管理。」

據了解,Uber 在台違法營業,司機與 Uber 共已遭罰超過 6,102 萬元台幣。以 Uber 全球融資已達 107 億美元(約 2,568 億台幣,其中不計 23 億美元可轉債)來看,在台灣乾脆又準時繳納的罰款,只是牛毛一角。

記者會上顧立楷強調實現共享經濟,希望可以提供台灣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為何不能在與政府協商完成,並納管過後再營業?顧立楷表示,台灣的交通法規已經制定 30、40 年,「現行法規與 Uber 的商業模式有很大落差,營運才能知道落差在哪,如果(監管單位)需要什麼資訊,我們可以提供。」並表達持續支持司機的意願,暗示將繼續幫司機繳納罰款。

 

真的是為了實現共享經濟嗎?

其實 Uber 在乎的是在台灣有多少人使用的滲透率,拿時間做行銷,培育本地市場,最終用「使用者眾」的壓力,換取談判空間。

今年度 Uber 舉辦兩場記者會行銷品牌。一是提供身障者叫車服務,該服務身障者並無乘車優惠,且僅 30、40 位司機加入營運,影響層面非常小的服務,卻大張旗鼓的舉辦產品說明會,會上只談產品、不談爭議,以公益做包裝,說明結束後 Uber 員工隨即快閃離開。

第二次,是今天所舉辦的產品功能新增說明會,該功能是既有功能上附加的「順路共乘」,乘車者也需給付一般費用,並無優惠,同樣是影響層面非常小的服務,Uber 同樣期望透過媒體宣傳自身品牌,只是這次 Uber 員工願意留下 20 分鐘說明爭議,但也是有限度的回答,諸如 Uber 在海外與其他政府妥協的收稅方法,以「不清楚」做為回應,但在菲律賓正式納入法規、澳洲法規有所突破,則是主動提及。問起與台灣政府哪些部會或官員接觸,則是不願具名的模糊回應。

關於一邊挑戰法規、一邊做行銷的質疑?Uber 則是回應一直收到使用者與司機的好評,因此共享模式在台灣仍然值得運營。但 Uber 沒說的是,使用者與司機可能更希望 Uber 在台灣合法化,不用偷偷摸摸的使用。

Uber 終究值得撻伐的是挑戰本地公權力的態度,一方面牛步化的與台灣政府溝通協調是他的「明修棧道」,另一頭增加消費者使用率則是他的「暗渡陳倉」。

假設今天 Uber 是台灣企業,怎麼可能會連續開罰,仍然高調舉辦產品記者會?所謂「Uber 台灣」,正式名稱為「台灣宇博數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其實是設籍於荷蘭的美國新創公司 Uber 所授權的台灣行銷公司,負責推廣 Uber 服務,其所繳的稅,是 Uber 總公司給予台灣宇博服務費用的營業稅,而該實際每筆乘車交易的營業收入。若是 Uber 是台灣企業,相關營運人士將會更在意本地輿論,假設台灣宇博運營太差,Uber 總部換一家行銷公司就行,它們對台灣這塊土地其實全無責任。

 

政府談判空間只會愈來愈小

面對「台灣區業績每個月 25%-30% 成長速度」,台灣政府能夠與 Uber 談判協商的空間,將只會越來越小,再加上 Uber 推展新服務的速度很快,例如多人共乘、車輛貸款等,等到台灣消費者習慣養成,談判空間變小的,就不只是「乘車媒合」一項了。

再從「台灣區業績每個月 25%-30% 成長速度」這項數據來看,證實此類產品確實逐步受到市場接受。一般個人可以簡單快速的運用空餘時間兼差當司機,乘客可以運用順手的行動 App 隨時隨地叫車,Uber 這類資訊平台如同取代了「本地車行」,以成長數據來看,可能根本擋不住時代所趨。

對於傳統車行與傳統計程車司機來說,回歸市場機制,服務業的決勝點仍就是服務本身,本地業者需要調高品質,加入更多科技元素,拼比的是「業餘者」與「專業者」的差距:便利、安全、一致的服務品質。以近期大量增加的 Uber 司機來看,素質似乎就不比初期那般一致的優質,這是資格審查簡單、業餘者品質參差、量體大的必然,相對來說,也是傳統計程車業,應該呈現、把握專業優勢的機會。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