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區塊鏈大進擊,台灣點燃土洋大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11 月 27 日 12:00 | 分類 Fintech , 區塊鏈 Blockchain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全球區塊鏈大進擊,台灣點燃土洋大戰


全球 70 家金融業會員加入美國區塊鏈聯盟,台灣 45 家金融機構組成區塊鏈國家隊。這個從技術端影響金融業的「共享帳簿」,已在全球湧起熱潮。

如果要問台灣金融業,如今最紅的詞是什麼?答案非區塊鏈(blockchain)莫屬。(見小辭典)

10 月底,中國信託宣布加入全球最具指標性的區塊鏈聯盟 R3,同一周,帳聯網路科技公司(AMIS)正式面市,宣布延攬區塊鏈神童、以太坊(Ethereum)創始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為公司的長期顧問。工研院宣布與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合作,打算用以太坊的底層技術,開發國家級公有區塊鏈。

不讓外商專美於前,台灣財金公司在央行與金管會支持下,9 月底悄悄成立本土區塊鏈聯盟。10 月底已經組成 45 家金融機構的國家隊,預計明年底就要開始測試運用。

「區塊鏈不但在我的雷達幕上,而且點愈來愈大,」台北富邦銀行數位長王任遠直言。

為什麼台灣變成土洋業者紛紛進軍的戰區?主因是金管會 9 月公布「金融科技發展推動計劃」,10 項措施中就點名區塊鏈的應用研發。

而 6 月接下財金公司總經理一職的林國良透露,其實台灣的銀行很早就注意到區塊鏈。只是過去,區塊鏈等於比特幣,負面消息不斷,銀行裹足不前。直到區塊鏈的運用延伸到跨國匯兌效率,甚至延伸到其他產業,如貿易融資,才讓國銀重新聚焦。

加上區塊鏈與其他金融科技不同,「區塊鏈很特別,不是一家做得好,就有效益,」玉山銀行數位金融事業處經理陳三益說,只要沒有加入聯盟就會落後,因此大家紛紛不落人後。

美國號召全球金融業  70 家銀行一起做實驗

來自世界金融中心紐約的 R3,以跨國金融業一起做實驗為號召,成立才兩年多,在全球已有超過 70 家金融業會員,員工人數不斷成長。

《天下》記者實際走訪位於百老匯街的 R3 總部,距華爾街約 10 分鐘車程。兩間落地窗隔成的會議室,人員進進出出。這些人都是來自付費加入會員的金融機構,還有作為合作伙伴的新創、金融科技業者。

「我剛加入時,才 60 人,現在已經 90 人了,」9 月才加入 R3、德意志銀行前資深銀行家魏凱(Carl Wegner)一臉不可置信。

魏凱目前負責大中華區業務。他是台灣女婿,2007 至 2012 年間曾在台灣渣打銀行服務,對台灣金融圈極為熟稔,還會說一口流利中文。

「R3 的定位是金融業研發中心的 outsourcing(外包),」曾與 R3 交流的王任遠表示。R3 的商業模式很特別,每個會員繳交 25 萬美元年費,就能登入全球協作平台,看到進行中的三十多個計畫,每個計畫都有 5 至 8 家不同國家的銀行在合作。

會員銀行可以加入現成的計畫,也能提出新計畫。如果計畫成功了,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例如號召更多銀行參加實驗;萬一失敗了,所有會員也能共享如何從錯誤中學習,避免重蹈覆轍。

「我們做的事很特別,因為金融業從來都是競爭很難合作,但在 R3 大家會一起坐下來,」R3 全球協作實驗室執行長格蘭特(Tim Grant)接受《天下》專訪時說。

R3 的實驗主題很廣,分為金融應用與一般技術。金融應用包括:貿易融資、跨行與跨國支付、認識客戶、反洗錢、保單合約;非應用場景的技術研究,如身分辨識、交易安全。

格蘭特認為,區塊鏈技術要能夠普遍被金融業採用,要證明比現有的技術優越。「沒有一家銀行會接受比現在更低規格的交易安全,」他強調。

R3 創辦人雖來自華爾街,卻展現科技業高度開放的特質。除了技術伙伴超過 200 家,R3 還在矽谷成立辦公室,負責蒐集最前沿的技術趨勢。

R3 的特色在於專注金融應用的開發。以今年 4 月,R3 發布的底層平台分散式帳冊 Corda 為例,這個平台是受到區塊鏈所啟發,但其實已經不是「傳統」的區塊鏈。

格蘭特解釋,區塊鏈的交易紀錄不得竄改,是因為所有參與交易的人都分享這個資源。但 R3 每個會員都不想跟每個節點分享交易資訊。因此 R3 開發的 Corda,只有交易的參與者才看得到紀錄。而且放棄了類似比特幣這樣的數位貨幣鑄幣權,以消弭金融監理機構的疑慮。

即使有了自己的底層平台,R3 不諱言,現在對區塊鏈而言,還在實驗階段,因此 R3 測試各種技術,不只 Corda,也用IBM、以太坊、英特爾都試。11 月底,R3 會公開 Corda 的程式碼,鼓勵更多人運用此底層技術開發。

台灣找神童開發底層技術

全球另一個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則是由臉上還冒著青春痘的布特林開發出來的。今年 22 歲,現在是以太坊基金會首席科學家的布特林,從小就展現數理與程式的天份。

俄裔加拿大籍的布特林,最早是被比特幣吸引。他覺得比特幣這種「點對點」的現金交易,跟 email 原理很像而感到很有趣。

但不久,他發現比特幣的侷限,開始一頭栽入開發以太坊,他寫的程式語言可以用在非金融領域。

布林特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範圍擴大,因此被稱為區塊鏈 2.0 時代。他也因此入選今年《Fortune》評選全球四十大 40 歲以下成功商業人士。

而以太坊就像 Linux,是個標榜免費、自由、開放程式碼的程式開發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建立自己的應用場景。布特林樂觀地說,明年區塊鏈技術很有機會從實驗階段,走向實際應用。

台灣財金公司做莊  以國外技術開發應用層

身為台灣合作伙伴的 AMIS,已運用以太坊開發若干應用場景,如帳聯網、智慧租車。工研院、財金公司也都考慮用以太坊底層,延伸至製造業與金融業領域。

在兩大洋將夾殺中,財金公司考慮借重國外技術,只專注開發應用層。

林國良分析,台灣的優勢在人才和應用場景,聯盟目標是用新技術發展新業務。在底層技術上,無論是以太坊、超級帳本(hyperledger)、Corda,都可望成為技術伙伴。

他舉例,目前貿易融資只解決金流,未來可靠著區塊鏈,一併簡化物流、通關、繳稅等流程,有助提升出口企業的營運效率。

財金公司出線的另一個原因是,央行希望拉進比較小的銀行。林國良說,富邦、國泰比較大,有本事自己發展區塊鏈,但很多小銀行沒錢也沒能力做。但區塊鏈要成,需要所有銀行都能動起來。目前的45 家金融機構中,就包括彰化六信、高雄三信、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中心、農漁會聯合資訊中心。

今年初,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區塊鏈將引爆第四波工業革命。「台灣矽谷曾讓台灣在第三波工業革命中扮演要角,」魏凱說,「如今,怎麼能錯過第四波呢?」

台灣的區塊鏈熱,才剛剛開始而已。

小辭典:區塊鏈

區塊鏈(blockchain)是結合密碼學與網路通訊科技的「共享帳簿」,也有人稱為分散式帳冊。原始宗旨是透過網路參與者共同維護交易紀錄,排除中間機構,也能確保交易安全與正確。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分為底層、平台層和應用層,又以底層與應用層受人矚目。底層技術以「以太坊」(Ethereum)為代表,算是區塊鏈應用的基礎建設;應用層是因應不同行業,開發出如交易清算、版權保護、物聯網等應用。

比特幣(Bitcoin)則是最早採用區塊鏈技術的數位貨幣,後來考量產業特性,延伸出實名制、非實名制、認許制等類型區塊鏈。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