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主導金價,礦商成本、保值才是大關鍵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4 月 30 日 0:0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石油主導金價,礦商成本、保值才是大關鍵


金價走勢震盪,從 2013 年暴跌 28%、2015 年又跌 10% 之後,近兩年來出現反彈。金價的背後,究竟是誰在主導?專家發現,聯準會(Fed)和各國央行的確對金價有些許影響,油價幾乎跟金價亦步亦趨,但真正左右金價的,其實是金礦商的採礦成本,以及投資人想要保值的意願。

SRSrocco Report 4 月 27 日報導,黃金的供需雖然會影響短期金價,但長期來看幾乎沒有影響。不過,若翻看 40 年代以來黃金、石油的價格走勢,卻可發現兩者幾乎亦步亦趨,這樣的趨勢在美國尼克森總統(Richard Nixon)於 1971 年結束金本位制後益發明顯。有趣的是,銀價和油價也出現類似走勢。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且跟黃金、美元脫鉤無關。事實上,美國國內便宜的石油產量在 1970 年觸頂,才是這個現象的背後推手;此時已經是美國國力的頂峰,即便美國之後又靠著發行公債來換取實體原油。從圖表也能清楚看到,比起供需,油價才是推動黃金、白銀價格的主要力量。

既然金價跟油價幾乎完全平行,那麼究竟誰才是黃金市場價格的幕後操縱者?研究發現,Fed 與各國央行只能在金價往上推升時控制它別漲得太多,並無壓低金價的能力。

為何如此?若分析最大金礦商加拿大巴瑞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 Corporation)、全球市值第三大的金礦商紐蒙特礦業公司(Newmont Mining Corp.)的產金成本,就可發現在 2000-2016 年間,金礦業的產金成本總是比金價還低。也就是說,央行無力讓金價跌破金礦商的成本。

另外,在 2000 年代初期,金礦業的生產成本跟市場價格較為接近,但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後,金價就明顯高於成本。也就是說,金價已經從單純的原物料定價機制,轉向「保值」的特質邁進。

研究也發現,2016 年巴瑞克、紐蒙特的產金成本平均只有 1,113 美元(依舊低於市價 1,251 美元),少於 2012 年的 1,272 美元(當時金價平均為 1,699 美元)。這是因為油價崩跌逾 50% 的關係。生產黃金需要非常多的能源,油價在 2012 年飆升至 100 多美元、但 2016 年卻慘崩至 45 美元。

投資人一定要了解,想要生產一盎司的黃金,得耗費龐大能源、人力、物料與資本。若將資本支出從巴瑞克、紐蒙特的營運現金減去,就可發現其 2000-2016 年的自由現金流量只有淨 100 億美元,只達合併營收的 4.5%。

報告稱,黃金從羅馬帝國崩解後,至今仍擁有價值,這是因為黃金的生產基本上仍需仰賴人力、物力。目前金價雖仍受到油價左右,然而一旦原油產業崩潰,黃金就無可取代。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