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年堅持 MIT,工具機老廠逆勢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8 月 20 日 0:0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52 年堅持 MIT,工具機老廠逆勢賺


從新南向,到鴻海掀起的新一波「美國製造」風潮,當大家熱烈討論出走路線時,只靠「台灣製造」真的行不通?全台銑床第一大廠──協鴻工業董事長陳建智保持著不同看法。

今年,台灣工具機產業景氣稍有回溫,但卻遭遇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帶來的匯損奇襲,這讓包含業界模範生等級的東台、程泰等 9 家上市櫃工具機廠,首季全因匯損陷入虧損危機,但協鴻竟逆勢單季獲利,成為罕見的賺錢企業。

相較於上半年台灣工具機出口值成長約 13%、9 家上市櫃工具機廠營收平均成長約 8%,協鴻上半年除營收達 27 億元,今年有望重返 50 億元高峰外,上半年營收成長率高達 47%,被同業認為是,當前業界成長力道最強的一匹黑馬。

令人好奇的是,協鴻長年給人的印象是:「論品牌、技術不如永進、東台,只能靠比別人低 5% 到 20%,低價搶單取勝6的黑手工廠」,照理很容易被中國紅色供應鏈取代,究竟協鴻董事長陳建智是如何翻轉命運?

靠自製挑戰德日壟斷市場

陳建智在台灣工具機業,一直是很特別的存在。52 年來,他一直相信,台灣製造是可行的!

2012 年,台灣工具機景氣達最高峰,同業大量西進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工具機消費市場設廠,迴避 9.7% 關稅成本,但他卻堅持留在台灣生產,甚至還挑戰不可能任務:自己生產佔工具機總成本高達 3 成到 5 成,被視為「工具機之腦」的控制器,這是一門長年由德日大廠壟斷的生意。

「我不相信,控制器的對手是日本發那科、德國西門子,連與西門子合作的上銀都賣得很辛苦,不可能有其他台製產品能賣得動。」上銀董座卓永財認為協鴻不太可能辦得到。

但就如同員工所言,「他一人的意志就決定了公司要怎麼走」,這家資本額 7 億元的工廠是由陳建智獨資成立,想了解協鴻怎麼做到的,得要搞懂這位固執的頭家。

79 歲的陳建智出身彰化農家,27 歲靠著當學徒存到的十幾萬元,展開創業之旅。

創業初期,他先到美國參訪當時全球最大銑床製造商 Bridgeport 的機台,然後回台自己研發出協鴻的第一台銑床機,之後靠著精進手藝,成為台灣銑床龍頭廠。

靠自己!這個觀念很早就深植陳建智心中,他很早就確立「靠自己研發生產各式零組件」的經營方向。早年創業,這位工具機大亨都是自己騎機車跑業務,自認與機車有特殊的革命感情,但卻看不見台灣品牌。因此 1993 年,他不管是否有生存空間,憑著一股熱情投資成立資本額達 8 千萬元的哈特佛工業,追逐做台灣本土機車品牌的夢想。

今年,哈特佛機車已 24 歲,年銷量從 1 年不到 1 千輛拚到約 5 千輛,對比光陽去年逾 31 萬輛,仍是小巫見大巫,每年都靠陳建智拿工具機賺的錢來支持這家公司,但他不僅曾拒絕幕僚「同樣投資放在工具機這邊,投報率比較高」的建議,還曾對媒體說:「阮少年時賣機車零件,就夢想有一天可以做整車,我現在要圓夢,不行嗎?」

這個固執做夢的頭家,對協鴻轉型升級的態度,也很一致。

每年砸千萬元發展智慧製造

陳建智一直認為,台灣機械業幾十年來,都活在日本與德國大廠的陰影下,關鍵零組件都要仰賴進口。他說,要讓台灣不矮人一截,就是發展自製控制器與智慧製造。

這段路程格外辛苦,協鴻總經理葉新華回憶,轉型過程中,大環境不佳,曾逼得其祭出「放棄業績,不賺錢的訂單不接」的策略,業績大幅滑落約 3 成,只剩 30 多億元,甚至一度年賠數百萬元。

協鴻主管談到當時的氣氛:「錢一直投,知道有機會,但不知道何時能開花結果,」但陳建智寧可認賠,也不減緩每年上千萬元的自動化投資。

進入智慧製造,他們除了根據客戶需求客製化商品,也能就自家生產線的管理經驗,讓其提供的產品,有更多智慧功能。如可在需要維修診斷前預警,因此有機會能研發出,會被市場接受的控制器與系統。

同業認為,協鴻的控制器能成功,台灣三菱電機的硬體支援也是助力,雙方已經合作至少十多年,據說協鴻就是改良這個控制器,突破過去台商硬體上沒辦法克服的問題。

正向循環產生後,現在,協鴻的智慧機台毛利,比賣傳統機台高出 1 成到 2 成,擺脫了殺價競爭。甚至,它早期就不把中國市場當作唯一選擇,很早就在東南亞市場布局。

現在回頭看陳建智走過的路,我們好奇支撐他在挫折中繼續前行的信仰是什麼?

老先生的回答有點老派,但很認真,他說是:「夢想」。「 我的夢想是:台灣的工具機能與日本平起平坐,不要始終矮人一截。」「至今我仍堅持夢想,莫忘初衷……。」

(作者:林洧楨;首圖來源:協鴻;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