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 50 投入半導體業,這位華人為何敢喊出 4 兆驚天價購併高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11 月 12 日 12:00 | 分類 晶片 , 財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年近 50 投入半導體業,這位華人為何敢喊出 4 兆驚天價購併高通?


兩個星期前,博通執行長陳福陽現身台北,他的簡短演講驚動四座,也預言了接下來宣布的科技業史上最大購併案。這位馬來西亞裔華人看到了什麼趨勢?他為什麼會認為「半導體淘金熱,已經結束了」?

網通晶片大廠、世界第一大 IC 設計公司博通在 11 月 6 日宣布,已提議以每股 70 美元現金與股票,收購世界最大智慧手機晶供應商高通。整筆交易的價值將可達 1,3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9 兆元),為科技業有史以來最大收購案。

雖然外界普遍認為高通接受博通購併的機率不大。然而,這個世紀購併案萬一成功,將誕生營收僅次於英特爾與三星的世界第三大半導體企業,對於大客戶蘋果、代工廠台積電,將更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因此未來發展仍是舉世矚目。

主導此事的博通執行長陳福陽(Hock Tan,首圖左),雖然是馬來西亞裔華人,年近半百才進入半導體業,因此台灣業界對他多不熟悉。

但兩個星期前,他正好現身台灣,參加台積電的 30 週年慶。與博通意圖購併的對象,高通執行長莫林柯夫正好同台。張忠謀還高興的說,他跟陳福陽同是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系的校友。

當日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同台,還包括 Nvidia 董事長黃仁勳、蘋果營運長傑夫(Jeff Williams)等科技巨頭。但熠熠眾星中,大家最陌生的陳福陽,一席關於半導體業未來的大膽分析,卻成為會後業界津津樂道的話題。

英文帶著南洋腔的陳福陽,放了兩張投影片,顯示 1980、1990 每年都有 30% 以上高速成長的半導體業,最近幾年的成長率已降到小於 5%。

「過去這波半導體淘金熱,已經結束了。」他斷然說。

對著滿堂數百位資深半導體業者,這是有點挑釁意味的發言。

但陳福陽還沒結束,他演講的最後一張投影片,預言未來的半導體產業結構,像蘋果、Google、亞馬遜、微軟這樣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將致力投入垂直整合,在未來半導體業居主導地位。

他的投影片標示「2020 之後」的半導體產業結構,「雲端業者」竟佔超過一半以上比重,甚至較「晶圓代工」所佔比重還大。

「他們自己設計架構,自己寫軟體,他們自己可以做晶片,他們有能力吸引有才能的工程師,」陳福陽強調。

接下來,台下的專業聽眾提問,既有的半導體業要如何因應這個趨勢,能邊做雲端業者的生意,又能避免客戶學會 Know-How 之後,跳下來自己做?

「智慧財產,」陳福陽簡單的回答,「智財是終極的防衛武器。」

一樣擁有諸多專利的博通,想要購併全球最擅長用專利賺錢的高通,目的是為了組合出舉世最強大的通訊、IC 相關智財組合,以因應半導體業的未來挑戰嗎?

這將是這個驚天購併案的未來觀察重點。

出身貧民區,2016 年成為美國薪資增加最多的執行長

有趣的是,陳福陽在這個購併案曝光之前,做了一個政治意味十足的舉動。

11 月 2 日,65 歲的他,出現在美國白宮,站在高出他一大截的美國總統川普旁邊,一起宣布,博通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美國。

川普在致詞時,高興的說,博通的 200 億美元將重回美國,「美國製造,全面復興了!」

其實,博通多數員工本來就在美國,營運重心也一直在加州總部。根據《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報導,該公司之前將總部註冊在新加坡,是稅務考量。

陳福陽則表示,共和黨的稅改計畫是公司回歸美國的考量之一。

這位極少曝光的低調 CEO,在白宮演講時,首度談及自己的馬來西亞出身。他說當初到美國念書時,家裡根本付不起 MIT 的學費,幸好校方提供獎學金,「讓我實現美國夢,所以我要回饋這個國家,」他說。

根據馬來西亞當地媒體報導,陳福陽出身檳城的貧民區,但學業成績斐然,因此得以到美國深造。陳福陽除了取得麻省理工的工程學位,同時也是哈佛商學院碩士。

他曾在美國通用汽車跟百事可樂擔任財務工作。1983 到 1988 年間,也曾在馬來首富郭令燦旗下的謙工業擔任總經理。接下來,則到新加坡經營創投。

2005 年,當私募基金 KKR 與銀湖(Silver Lake Partners)以一連串購併整合出 Avago 時,陳福陽被請去擔任執行長,並在 10 年後搞出驚天購併,以 370 億美元購併博通,成為世界第一大 IC 設計公司。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陳福陽在 2016 年榮登美國薪資增加最多的執行長,足足增加 513%,年薪高達 2,470 萬美元。

陳福陽雖有工程背景,但他被華爾街視為「財務長」型 CEO,擅長數字管理,與 Nvidia、AMD 等同業都由天才工程師掌管的傳統大不相同。

他的出現,與伴隨的超大規模購併,都顯示了摩爾定律結束後的半導體業,已逐漸進入成熟整併期,與鋼鐵、石化業愈來愈類似。這對高度依賴半導體業的台灣是個警訊,但也可能是個機會。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