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一劍鎖喉」,台灣掃地機器人如何告贏世界龍頭 iRobot?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5 月 06 日 12:00 | 分類 機器人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工研院「一劍鎖喉」,台灣掃地機器人如何告贏世界龍頭 iRobot?


這是一場小蝦米打大鯨魚的戰爭。來自台灣的掃地機器人、全球第二大廠台灣松騰,被比它大 25 倍的世界龍頭 iRobot 控告侵權,iRobot 還請出蘋果御用律師打專利戰。被同業看衰的松騰,如何聯手工研院,擊退 iRobot?

台灣小廠面對國際大品牌的專利戰,到底有沒有勝算?

「如果沒有打這場仗,松騰已經倒掉了,」4 月 19 日,全球第二大掃地機器人廠台灣松騰董事長燕成祥站在台中智慧機器人中心的台上,帶著稍稍激動的語氣對台下的機械同業說。

「去年,台灣掃地機器人品牌松騰和大它 25 倍的全球掃地機器人龍頭 iRobot,打了一場百萬美元的專利戰,正是一場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戰爭。」

松騰在工研院協助下,成功擊退 iRobot。

時間回到 2017 年 4 月 18 日,燕成祥收到律師給他的消息,「iRobot 要告松騰」。

iRobot 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遞狀控告北美、中國及台灣多家企業製造並進口美國銷售的掃地機器人,iRobot 認為這些產品侵害其 6 項美國專利發明,構成不公平貿易競爭行為。iRobot 要求 ITC 禁止這些侵權的產品繼續進口美國,並發布停止繼續供應販售。

收到這個訊息,燕成祥簡直無法置信,因為一旦判定屬實,等於判松騰死刑。

27 歲創業,第一桶金來自日本

59 歲的燕成祥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系畢業,27 歲就創業松騰,一開始做空氣飄香器。他學工業設計,當時市場上多數業者鎖定公共廁所市場,做大型機器,燕成祥把電池縮小,做小型機供應日本市場,首波就賣了 2 萬組,存到了創業後的第一桶金。

2003 年前後,燕成祥在一場經濟部召開的國家機器人發展會議中,看到一個統計數字:家用清潔型機器人占整體服務型機器人市場的九成,他決定跨入掃地機器人的領域。

「也是因為當時我們做 Honeywell 消費性電子部門的空氣清淨機,但 Honeywell 將這個部門賣給 Kaz,我們瞬間沒了訂單,」燕成祥想以掃地機器人補回大量訂單的流失。

當時松騰委託工研院一起開發機器人裡頭的清潔模組,但要跨入這個領域,最大的山頭就是比松騰早 2 到 3 年頭進入這塊領域的iRobot。

iRobot 手上有已經有約 400 多件的專利,可說是布下天羅地網。

▲ iRobot 創辦人兼 CEO 安格爾(Colin Angle)。

200 萬機器人大軍,威脅龍頭地位

「為了避開 iRobot 的專利,燕成祥做出第一款掃地機器人,就請律師送到美國專業機構做侵權檢定,以防踩到 iRobot 的專利。」

松騰代工和品牌都做,掃地機器人的量衝上 200 萬台,量大了產生了威脅,iRobot 在去年 4 月採取行動,控告包括松騰在內 11 家歐洲、中國和台灣的公司。

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分析,台灣具競爭力的產品一旦造成跨國大廠市場占有率的直接威脅,緊跟而來的是智財權的主張,大廠會以法律彌補製造力的不足。

「iRobot 在做市占的保衛戰,」胡竹生分析。

回頭分析全球居家吸塵器機器人市場,2017-2021 年的複合成長率為 15.2%,達到 25 億美元的規模。iRobot 目前在居家吸塵器機器人的市占率雖有 60%,年營業額也才 7.8 億美元,未來還有成長空間。

因此在面臨亞洲新興公司搶食市場,iRobot 自然會採取打侵權官司迫使對手退出市場的戰略。

iRobot「清理戰場」,全面提告

iRobot 這波大規模的訴訟展開後,同樣來自台灣的科技大廠微星(MSI)在去年 9 月,就決定舉白旗和 iRobot 達成專利糾紛和解協議,MSI 全面退出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還得支付賠償金。

一名台灣家電品牌廠總經理觀察,他認為 iRobot 此舉也是想清理戰場,迫使山寨廠退出市場。「那 11 間中有許多中國廠商,幾乎仿 iRobot 仿得一模一樣,」這名總經理觀察。

「工廠在台灣土城,松騰緊追在 iRobot 之後,已是全球第二大的掃地機器人製造廠。燕成祥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松騰如果沒辦法在美國販售,他就準備關門大吉。」

只能背水一戰,燕成祥把原本去年要在土城買廠房的錢先挪去請美國律師,律師開價 200 萬美元的律師費,每小時諮詢顧問費是 300 美元起跳。

「公司要先能活下來,廠房的錢可以向銀行融資,」他打定主意。

但令他不解的是,松騰到底哪裡侵權了?

▲ 台灣松騰董事長燕成祥背水一戰,耗費數百萬美元的律師費,也要拚一線生機。(Source:工研院)

蘋果御用律師出馬  同業:松騰輸定了

律師研究了 iRobot 的專利,發現松騰到 2014 年前都沒有侵權疑慮,沒想到 2014 年以後,iRobot 對「專利範圍」進行調整。

掃地機器人都有行徑路模式。iRobot 的行進方式,是撞到物體就轉彎離開,松騰為了避開 iRobot 的專利,設計成撞到迴避再離開。

「沒想到 2014 年 iRobot 調整專利範圍把「迴避」拿掉,換句話說,任何掃地機器人只要有「離開」這個動作就是侵權。」

另一方 iRobot 的律師是「蘋果御用」的理查森(Fish Richardson),其他廠商知道後,都認為松騰這次被告,是輸定了。

這場仗必須打,但百萬美元等級的訴訟成本,對中小企業如松騰是高昂的代價。此外,這也是一場高壓緊繃的訴訟過程。這次 iRobot 的訴訟除了告到麻州法院,令人頭痛的是它還告到 ITC。

「這單位直屬美國總統,一年訴訟就要完結,我們實際上只有 9 個月可以打訴訟,3 個月聽判決,一旦判例確定,只有美國總統可以否決,」燕成祥坦言。

被起訴後,iRobot 一次提出 72 個問題,要松騰 6 天內回覆。還要松騰提供 5 人名單供隨時詢問。當時在美國法院攻防戰時,對方甚至用出「you get out of USA,  you copycat」強硬粗魯的用語。

燕成祥沒想到,當年一設計好掃地機器人,就請律師到美國做專業侵權檢定這個動作,被美國法官認定,「來自台灣的松騰,一開始就處心積慮想要仿冒美國的 iRobot。」

美國律師告訴他,「你不可能全身而退,這裡大家覺得你是 copycat(山寨),你不可能打贏官司。」

最後讓松騰獲得一線生機的,是藏在工研院裡頭的專利。

工研院提供彈藥  找到四大「武器」

工研院告訴燕成祥,他們手上有一萬六千件專利和一個智財權部門,可以當松騰的後盾,提供「彈藥」。

工研院機械所累積了將近十年機械領域的專利布局,十幾年前就投入吸塵機器人研究開發。最早是工研院自有應用研究計畫,後來又有經濟部科轉計劃支持機器人技術研發,逐步布局掃地機器人相關專利。

胡竹生透露,這些相關專利包括控制系統、清潔系統、環境偵測、定位導航、路徑估測與件地圖系統方法等專利組合。「中小企業不應該輕忽專利的力道,特別是要及早布局攻擊性專利,」胡竹生說。

剛好松騰的案例,讓工研院庫藏多年的專利,像讓寶劍有了出鞘的機會。

「工研院成立了一個團隊協助松騰,花了 2 個月從上萬件的專利庫中,找出對 iRobot 會產生威脅性和攻擊性的 4 個專利。其中包括有「感測定位」、「偵測器」等,這些都是掃地機器人做移動和方向辨識,會使用到的關鍵技術。」

反擊 iRobot 的最重要關鍵,是松騰和工研院發現,目前 iRobot 在 2009 年推出「9 系列」具有視覺導航的明星熱銷產品,晚於工研院申請專利的時間,iRobot 踩到工研院的專利。

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

到底是什麼樣的專利,卡到有四百多項專利的 iRobot?

工研院智權應用管理部經理呂美玲分析,工研院的專利不只是為特定產品寫的產品型專利,而是用技術角度去布,寫的專利範圍較廣。「當時我們專利布局是,在載體上有視覺導航就踩到我們的專利,」呂美玲指出。

松騰掌握子彈後決定反擊,「攻擊是最好的防守,」燕成祥說。

「2017 年 12 月,準備充足的燕成祥採取行動,在中國廣東法院、美國麻州聯邦地方法院對 iRobot 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松騰壓迫 iRobot,說明對方如果不退,將向工研院買下專利權,再反向提第二波侵權控訴,反告 iRobot 侵權。」

呂美玲在「家用吸塵機器人的智權訴訟全貌」中分析,松騰公司在 2017 年 12 月 18 日在麻州地院起訴 iRobot,是爭專利權,逼使  iRobot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請求 ITC 終止對松騰的調查並於麻州地院撤告。

為何 iRobot 急著撤告?

去年推出掃地機器人就拿下 2018 年 CES 創新獎的好樣科技總經理趙志謀,也很關注這個訴訟案。他分析 iRobot「9 系列」有方向辨識,是 iRobot 未來發展的重點。

▲ 同樣生產掃地機器人的好樣科技總經理趙志謀認為,這次工研院與松騰的結盟,對台灣中小企業是相當好的示範。

「過去 8 系列以前,iRobot 行徑路線都是採隨機式、亂撞式,強調覆蓋率強的模式,」趙志謀分析。

「9 系列走方向辨識,工研院的專利正好擊中 iRobot 要害,」趙志謀說。

呂美玲指出,這個有效專利是定位載體、估測載體姿態和建地圖的系統與方法的專利,是有效的「攻擊型專利」。未來產品打造延續發展「視覺導航」的 iRobot,不得不上談判桌和解並撤告。

這場小蝦米對大鯨魚的專利戰,另一個重大的意義也在於台灣中小企業應該懂得善用資源。

「同樣跨入掃地機器人領域的趙志謀就認為,工研院這次善用既有專利資源協助松騰,做為專利戰的後盾,對台灣中小企業來說是好的示範。」

百萬美元的代價,燕成祥坦言代價高昂,「如果沒有和工研院一起堅持打這場專利戰,搞不好公司已經倒掉。」

這是一場生存戰,更是中小企業創新升級的不可忽視的成本。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Thomas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