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巨股價上沖下洗的 3 個殘酷真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8 月 26 日 0:00 | 分類 財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國巨股價上沖下洗的 3 個殘酷真相


國巨股價今年初自 353 元起漲,7 月 3 日衝上 1,310 元最高價,卻又在一個多月之內大幅修正,至 8 月 17 日收盤 630 元,股價跌勢相當慘烈。這段期間,從自設停損、丙種金主斷頭、再到融資斷頭,造就一批批「被動難民」。

投資股市有賺有賠,本來應該輸贏自負,長線而言,最重要是觀察老闆性格,看他在什麼時間、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配合日後檢視績效,了解行事風格;再配合總經、產業、公司公告數據,更可研判言行是否一致,得到一個大致的輪廓,用來提高長期投資的勝率。

國巨是今年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上半年大漲 270%,下半年至 8 月中又大跌 55%,一度身居股后,成交金額經常是台積電的好幾倍。從新聞事件到股價走勢,愈來愈多問號浮現在股民心頭,國巨發生的幾件「奇謀」也好,「怪事」也罷,前因後果值得好好想一想。

8 月 14 日在批踢踢上,出現一篇「被動慘戶」心得,他在 8 月 13 日台股大跌 200 多點時,忍痛賣出持有一個多月的國巨,因為把現股換融資來攤平,帳單顯示虧損 76%、100 多萬元,5 年來省吃儉用全泡湯。這位股齡 10 年的網友自認嚴守紀律,卻難逃「陳董一次次信心喊話」,錯失了執行停損的時機。

怪事一 》董事長露面利多出盡?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對公司的公開喊話,今年以來有 2 次。第一次是 6 月 5 日股東會,說MLCC(積層陶瓷電容)供給缺口到 2019 年,並謝絕媒體採訪;第二次是 8 月 8 日親自主持法說會,據了解,一般媒體及法人看到通知,早已報名額滿,即使管理幾十億元的操盤人,一樣被拒門外,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陳泰銘在法說會上表示「市況比 6 月股東會更樂觀」;對於供需緩解「百思不得其解」;「我對於供需不平衡會持續很久,沒有任何懷疑」;「客戶缺貨缺到不知道怎麼辦」等等。法說會後,即使法人的報告一致看好,股價卻是從 742 元直線下殺跌破 600 元。

以投資心理分析,公布好消息股價卻大跌,即使本益比再便宜,也會合理懷疑「有更聰明的大單在出貨」,先賣再說是選項之一,但就如同戲院失火,太多聰明人在裡面,同一時間行動一致,反而演變成逃生困難的局面。

國巨 2017 年啟動 MLCC 漲價,2018 年股價大漲,但是陳泰銘今年 1 到 5 月都沒有公開談論產業市況,也不接受媒體採訪,股價從 300 多元飆上 1,200 元。奇怪的是,陳泰銘在 1 月、4 月接受專業財經報紙訪問,卻是以老饕及品味男的形象大談士東市場美食以及家宴料理,他的好品味無庸置疑,但這些內容實在吊足了投資人的胃口,從行銷學的角度似乎很有飢餓行銷的 fu。

接著,陳泰銘在 6 月股東會釋放利多,7 月 10 日「外部大股東」前妻釋股套現 120 億元,由幾大外資接手,公司隨後還啟動庫藏股宣示護盤;8 月法說會又比 6 月更看好,股價卻是連環下殺。三方比對董事長的發言時機、內容、股價走勢,事後諸葛回想,在半信半疑中失去戒心、老闆看好後加碼買進,卻又在大跌壓力下停損或斷頭出場的投資人,受傷最為慘重。

▲ 陳泰銘藝術眼光極高、又擅長廚藝,藝術品、股票、房地產三頭賺,許多人公認他絕頂聰明。

怪事二 》董事長、執行長加碼   成本是市價的 5.3%?

陳泰銘股東會傳達樂觀,前妻接著高價釋股,股價一路大跌後,籌碼的歸宿當然是法說會的焦點。對此,他在法說會感性地回應「前妻只有一個」、「家庭主婦,不會這麼厲害抓到最高點」,結論是:都是銀行的安排。

接著,他透露執行長張綺雯買了 1,000 多張,他本人在 8 月份也會增持 2,000 多張股票。一般來說,執行長及經營層增持股票可歸為利多,不過,陳泰銘似乎只說了一半,沒有提到他們的成本。

事實上,國巨為激勵員工,訂有員工認股權計畫,包括高階經理人、員工都有權利,認股後閉鎖 6 個月即可出售。雖然董事長陳泰銘是資方,卻也是「員工」,原來他身兼「策略投資管理委員會主委」,這個身分讓他擁有認股的權利。

根據統計,2017 年國巨的員工共認購 303 張股票,均價 45.73 元;2018 年上半年又認購了 1,541 張,均價 58.2元,張綺雯就是在第二季參與認股,資料顯示,她在 6 月份增持 1,175 張,以認股權均價計算的成本為 6,838 萬元,但某媒體卻以 6 月市場均價 1,085 元,說她「斥資 12.75 億元買股,顯示對營運樂觀」,完全不正確。

上市櫃企業以員工認股權做為獎勵很常見,實務上,董事長多具有「員工」身分,以便參與,可認股數一定很多、通常是前三多,這已經是常態。而國巨股價大漲又大跌,投入真金實彈的投資人近期受重傷,當然要比較各類籌碼的持有成本,才能研判籌碼是否穩固。如果高階「員工」是低成本認股,有寬廣的「護城河」,持股風險與一般投資人大大不一樣。

怪事三 》前 11 次庫藏股都為「股東權益」,這次天價庫藏股卻為「員工」?

事實上,張綺雯行使認股權買進 1,000 多張國巨,認股價格 58.2 元,只有 6 月平均市價 1,085 元的 5.3%,即使國巨股價腰斬,認股價也不到市價的 10%,這真的是籌碼利多嗎?而陳泰銘在 7 月也增加 7,321 張股票,其中 5,000 多張是股票股利,另外 2,000 多張確定不是從市場買進,應為執行認股權,雖然要繳稅,但認股價格和市價天差地遠,以這類消息「提振」投資人的士氣,聽起來感覺怪怪的。

陳泰銘前妻釋股進帳 120 億元,買方的資金實力應該也很雄厚,照道理,這些大基金比一般人專業,敢買總要賺錢吧?但是,國巨股價此後離 1,000 元愈來愈遠,市場流言四起,公司 7 月 17 日董事會決議實施庫藏股,買回上限是 250 億元。

國巨的財務操作很靈活,歷經多次減資,這是第 13 次執行庫藏股,目的是「轉讓股份予員工」,價格區間訂在 632.8 元到 1616.8 元,在台股歷史上,國巨在股價 900 元左右宣布庫藏股,是極為罕見的高價庫藏股,目的要轉讓給員工;然而,公司為何要高價買股再轉讓給員工?

如前所述,國巨訂有員工認股權計畫,目前計畫的認股截止日到 24 年,要發股票給員工,讓他們執行認股權即可,6 月份的認股價才 58.2 元,為何要動用公司現金,還以每股 600 元到 1,600 元來買?對公司未來發展真的有好處嗎?還是有什麼壓力一定要買股票?

更奇怪的是,國巨從 2004 年第 2 次,一直到 2017 年第 12 次庫藏股,這 13 年間連續執行 11 次庫藏股的目的,都是「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其中執行價格最高的就是第 12 次的 52.2 元到 109.3 元,為何第 13 次庫藏卻變成轉讓給員工?而不再是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難道和股價位置高低有關嗎?

對此,國巨的發言體系解釋,此次庫藏股是為了 2014 年以後進來的員工而設置,他們不能參加 2014 年提出的員工認股計畫,為了吸引人才,才會買庫藏股,未來也會以此批買回的均價轉讓給員工。至 8 月 9 日止,國巨共投入 24 億元,買回 2,965 張,均價 816 元,較 8 月 17 日收盤價 630 元高出 22%,等庫藏股執行完畢,能否以買進均價吸引到 2014 年以後的新進經理級員工認股,值得觀察。

今年 5 月 10 日,彭博資訊曾報導,在 MSCI 全球指數成分股中,自 2017 年初以來國巨股價飆漲908%,拿下冠軍寶座,如果以7月3日最高價1310元計算,2017年以來是漲了2158%,接近 22 倍,如今股價較高點腰斬,回顧過往種種,並配合日後公司獲利成績單,或可做為投資人寶貴的一課。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